2024 下半年書單:社會議題、商學、人類情愛、健康

Lac d’Annecy, Paul Cézanne。跨年時和紐西蘭朋友聊到了他們的聖誕節與跨年游泳行程

目次

tl;dr
1. 社會議題
2. 商學
3. 人類情愛
4. 健康
5. 閒聊區

tl;dr

上次寫《打造第二大腦》時提到可以放個 tl;dr,就從這次來試試看吧!而文末也加了個閒聊區,想和看到最後的人們分享些廢文趣事 😁

  • 一方面,《對地球最好的企業 Patagonia》會以 Patagonia 自身的環保實踐傳達許多正確觀念;另一方面,對於環保現狀的絕望卻也貫穿了全書
  • 對付多為肥尾分佈的大型專案,《超級專案管理》用大量的案例指出要靠有經驗的老手快思慢行、審慎地規劃
  • 成功的反思》帶我們理解才德至上主義是如何兩極化當今社會、將社會上的經濟弱勢者的尊嚴貶得比封建制度下的農奴還低
  • 我深深著迷於《直到夜色溫柔》生動作畫之下的性少數族群的性與愛
  • 尋找動物烏托邦》收錄了許多動保前線紀實,並以許多對動物的描述及作者自身的動保經驗來論證有哪些對動物更好的動保作法
  • 對我來說,《大動物小獸醫》是意外地和《做工的人》同等深刻的職人書,一個晚上直接看完寫實的大動物獸醫的職場環境
  • 現金戰爭》不只深入地探討銀行的業務邏輯,也很對我胃口地狠狠地檢討了虛擬貨幣產業的現狀一番
  •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一書中的性別觀念雖然過時,但村上春樹的文筆實在非常不受拘束而令人(在讀得下去的那些部份)愛不釋卷

1. 社會議題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907

才德至上主義指的是人能夠單純靠自身的能力,而非家庭因素、種族等,受到聘用、重視與配得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得到的待遇。而如今,才德至上主義遇上了資本主義,於是多數當代社會開始把一個人得到的金錢報酬定義為她對社會的貢獻。畢竟,如果「機會如果確實平等,就意味輸家之所以落隊是自己的問題」,贏家也當然認為能宣揚自己財富的正當性,是來自他對社會的貢獻較大

但基本上,只要稍微動腦想一下這種主張,就能看出才得至上主義的缺陷、局限性,例如:如果單純看金錢報酬,而把製造的商品、提供的服務撇除了對社會道德貢獻的考量,那難道製毒大亨、詐騙集團,都不該在監獄裡,而應該將他們捧成商業鉅子嗎?當然,法律的線是嚴明的,但道德的線呢?

不過,我想多數人並不是不知道,只是討論工作對社會的道德貢獻太過主觀、難有定論、甚至赤裸裸而令人難堪了,因此還是討論錢、專注於發大財就好。誰叫我們身處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對吧?

在看這本書之前,如作者所探問的,我也以為當今才德主義至上的社會的問題在於實踐上的不完美、不能真正保證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原因不論是家庭的存在必然會延續不平等、社會的各種歧視仍存在或永遠都會存在等。然而,才德主義至上的社會,一如其他任何的社會體制,當然都是存在缺陷的。但不幸的是,才德主義至上社會的這一缺陷甚至還比不上幾百年前的封建社會,因為

如今人人不分貴賤,都明白自己絕不缺機會…如此一來,地位低下者豈不覺得自己必是才不如人,而不像過去一樣,覺得自己只是欠機會?這是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地位低下者頭一回沒有現成的擋箭牌來保住自尊

— 楊恩 Michael Young

「經濟弱勢族群連尊嚴都不能有」,正是才德主義至上社會最大的缺陷。從許多國家的經濟相對弱勢族群都一致地投給政策反而會傷害自己的極右派,如美國與法國,就知道這一缺陷是讓當今社會如何地分裂與極端;反菁英的怒火從沒燒得這麼猛烈

反觀階級制社會,雖然階級難以流動,但它的好處卻是人們很清楚明白社會的階級就是取決於出生,因而能保住尊嚴。「上層階級的人必須遲鈍到極點,才不會在有生之年的某個片刻恍然察覺,他部隊裡的士兵,家裡的管家或『打雜的』,火車上或鄉村俱樂部滿臉皺紋、目光銳利的謙恭服務生,這些人的頭腦、精明與智慧至少和他平分秋色」🤣🤣🤣 而才德主義至上的社會也何嘗不是如此呢?畢竟不論在什麼社會,人都生而不平等啊

講了這樣落落長,還是快進到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吧!

我想來談談作者對於當代自由平等國家,即如北歐等高福利國家的反論。作者認為自由平等國家透過稅收來進行財富重分配,實際上仍然給收入較高者一種「施捨」稅收的優越感、收入較低者「被施捨」的羞辱感,因此並沒有改善才德至上主義

然而,我想問的是,真的有任何一種社會體制能夠改變這一點嗎?如果只有由歷史證明失敗的徹底社會主義,讓人的薪資全權交由政府來獨斷地決定,那自由平等國家盡力去確保稅後的收入相近,這一結果上的平等,真的不夠好嗎?還有什麼其他替代方案嗎?

看來我得來找找關於北歐社會體制的書,來看看執行的現況、反論、當地人的現身說法等等 👀

除了上述一討論外,我倒是非常認同作者提到的許多其他改善方案,如:

  • 把申請大學這一獲取才德地位的篩選機制大幅拆除,大學只設定其入學資格,讓符合資格的學生通通以抽籤決定結果。這概念有點類似《激進市場》,用輪流的方式來使用房子與地段這些稀缺資源,透過制度來明確傳達出根本性的平等價值觀,並令人意識到運氣必然是獲得社會成功的一環
  • 與其在疫情時補助勞工失業津貼,不如補助公司勞工的薪資,讓員工能保有工作。這一提案乍聽之下我也覺得非常不合經濟效益、完全違反市場的效率,畢竟不能撐過疫情的公司或許就是效率較差。但轉念一想,這種想法卻又中了市場效率不談道德的圈套。畢竟,誰知道能夠撐過疫情的公司,是不是透過壓榨員工、雇用低薪的非法移民?透過補貼公司員工的薪資,能讓人們保有工作及尊嚴,並維持社會的穩定。而且事實證明疫情後有許多服務業都找不到人,如果當初政府們真採用補貼服務業員工的薪水,當今服務業短缺的現象勢必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吧。當然,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不是這三言兩語討論得完利弊的
  • 最後則是多數人根本懶得討論,反正討論了也沒什麼結果、還惹得自己一身「正義魔人」標籤的複雜社會議題:何謂正義、社會該鼓勵什麼?是以消費為主的 GDP 掛帥、還是以生產為重的貢獻正義,或是有其他準則更值得推崇,如下方《對地球最好的企業 Patagonia》提出的對環境保育的貢獻?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低貢獻、資本利得稅收低於所得稅的荒謬(出自巴菲特)等已經是越來越受廣泛認同的議題。政府該制定哪些政策來適度地抑制金融業,讓錢能流進能對人們生活造成明確影響的實體經濟?(當然,很多實體經濟也是沒有什麼道德價值的…)

最後,儘管現狀令我不抱期望,還是引用作者引用亞當斯《美國史詩》筆下的美國夢:

站在大眾閱覽室放眼望去…座位上坐滿了人,男女老幼、黑白貧富、老闆工人、官員平民、教授學生統統坐在由他們的民主社會提供的屬於他們的圖書館裡靜靜看書。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能改變在電腦與手機前受社群媒體操控的現代生活,轉而成為一個在乎他人、社群意識、家國與地球環境的平等共善社會。也希望有興趣的人,能看看這本振聾發聵的當代共善哲學書!

對地球最好的企業 Patagonia:1%地球稅*100%有機棉革命、千方百計用獲利取悅員工、用ESG環保商業力改變世界!

圖片來源: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939500.html

又是一本中文譯名被魔改的書,但罕見地我可能不介意、甚至欣賞這個出版社的恣意妄為。依據英文標題及書中許多作者自述的生命經驗段落與環保理念宣傳,很明顯的這本書應該被歸進自傳,但中文的超譯讓它反而更像是本商業經營書。這難道是出版社文人的特洛伊木馬之計,向很常是反社會人格的公司經營者偷塞了環保與善待員工的點子,用心良苦啊!(結果是讀者被我偷渡了陰謀論 🤣)

用一些屁話開頭,是想緩和這本書直指出的環保與地球未來的絕望。來看看我深有同感的作者對環保現狀的坦然/絕望吧:

「我對一切抱持佛家的觀點,而且已經接受有生必有死的事實。或許人類這個物種已經走完該走的路,我們該離開的時候到了,就把空間讓給其他的生命體吧,希望牠們比人類更聰明、更負責。」

當今天 Patagonia,應該算是以環保理念出名的公司,的創辦人說出了這種「人類滅絕也是活該」的言論,就知道當前環保的現況只是在持續惡化,也只有極少部分人在乎。「根據眾多調查顯示,有 75% 的美國人表示自己是環保份子。然而,行動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為環保份子,不是自己說了算。」

不僅如此,本書還有在一般人耳中更激進的論點:Patagnoia 出錢贊助計劃生育聯盟。確實,地球就是無法以永續的方式承載現在這麼多人,而如果計劃生育是以一胎為目標,那在我看來確實是在環保與滿足生育的慾望之間達成挺好的平衡了;這麼說來,中國一胎化政策確實是環保的世紀大成就啊 🤔

欸不是,不是說這本書也有商業經營的部分嗎,怎麼都在講環保?因為這本書其實至始至終都是在講環保,否則結語就不會是在檢討消費主義、資本主義的美國夢、當代逐漸消失的社群意識,並提倡棄成長、減少消費、工匠精神、維修與惜物等等

在我看來,作者之所以繼續待在老闆一職上,是因為他理解到了帶領一家用更低傷害地球的方式製造登山用品、服飾甚至是食品的公司,是身為一個環保人士能發揮的極大影響力。他自己也在引言中說:「我已經做了超過 60 年的商人。這話很難說出口,感覺就像要人承認自己酗酒或是在當律師一樣。我從來沒有尊敬過這份職業…但從另一面來看,商業卻可以生產食物、治療疾病、控制人口、提供工作機會…商業可以成就上述諸多好是,無需失去原有的精神,並同時兼顧獲利。這也是本書的主旨。」

總覺得活到了幾乎是而立的年紀,越來越能理解成人世界得盲目前行的無奈與無力。就像是作者這般,即使做到了社會上認可、自己始終無法釋懷的成功企業,這一高度所能帶來的環保影響力卻仍遠比不上其他人製造傷害的速度,於是只能以薛西弗斯似的絕望,負重前行

而身為一個小人物、老百姓,我們也只能效仿作者,在接受現狀的同時默默實踐環保,繼續堅持在出門時帶環保餐具、容器,並在購買食材時會自備環保袋、盡力只買散裝食材等等。與其他真正身體力行的環保人士們,共勉之

大動物小獸醫:做牛做馬的出診人生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9689

職人類的書籍一直以來是我難以抗拒的類別,因為其他職業的人生歷程多數是我這輩子無緣體驗到的。某種程度上,這種獨特的視角、我無法進入的平行世界,跟奇幻小說給予的閱讀體驗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動物獸醫」是俗稱醫治大型動物的獸醫,而作者就是在雲林的各農場間,疲於奔命地處理牛隻的病痛與生產等各種疑難雜症。雖說是疑難雜症,但對外人來說就是一則則的有趣故事,例如:關於大動物獸醫要將手伸入牛的肛門來檢查健康一事,我早在《銀之匙》中就知道了,但沒想到連確認牛是否處於發情期也可以靠這招啊…肛門確實是「方便」的通道呢 🤣

或是,在現在普遍引入科學化儀器來簡單地得知乳牛發情狀況以前,牧場獲利的能力是很取決於場主的直覺能否找出正在發情的乳牛。透過無時無刻觀察牛隻的生理狀況,再搭配上獸醫的觸診,來選定下一隻來進行配種,以確保農場的獲利

多數的職人書可能就點到這樣為止了,而這本書令我在一天晚上就直接看完的關鍵在於,與《做工的人》相同,作者會更進一步道出故事背後的省思:同樣舉以上直覺敏銳的場主為例,當科學儀器到來,這些工作者的專業一系之間就不值錢了,那他又要以什麼去和別人競爭呢?或是先不談營利好了,如果技能是一個人的驕傲,卻被機器輕鬆地取代了,那他的價值、使命感、人生目標該何去何從呢?

從前的我,如多數相信科技、可能是科技業的從業人員,大概會說:要與時俱進,找下一個專業啊,科技是中性的,怎麼去怪科技呢?這不就是人類的歷史進程嗎?當然,有些專業工作者突然間就被科技與機器取代,這種事情當然是隨時隨地在發生、充斥著整個人類的歷史,但我們還是該承認這就是新科技所帶來的傷害,去感同身受這些所謂的「被時代淘汰的人」。畢竟,如果這些被淘汰的人已屆高齡,他們還要費多少力氣才能再培養出下一個專業呢?這種才德至上主義的說法,畢竟是罔顧了人性

最後,來談談深刻的社會文化類書籍必定會提到的職場真實面。首先,上面之所以說是「疲於奔命」,是因為台灣的動物與大動物獸醫比約是 5000:1,是日本 1000:1 的五倍。勞動條件的嚴苛,似乎是台灣許多職場的悲慘現狀。即使專業工作者平時努力地撐著,遇上大型災難時就會更加凸顯無力改變的現狀的可憎,如書中提到的 2021 年時爆發的「牛結節診」,作者天天替牛隻接種到凌晨、或是 COVID 時眾所皆知的醫護體系的緊張情形

再來,說完了台灣人自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在台外國人吧。挺諷刺的是,和《做工的人》一樣,這些寫台灣社會現況的書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東南亞移工,他們受台灣人歧視的工作現場。種族歧視是到處都有的,而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移工的歧視,體現在政府始終無法改善他們勞權的現實,如眾所皆知的仲介抽佣問題等等,實在是看了令人心寒。我只能無力地跟這些書一樣,拿已經被用到爛的對比來諷刺: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這句話卻大多只適用於台灣人自己、東亞與白種人呢 😓

尋找動物烏托邦:跨越國界的動保前線紀實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7573

動物園該不該存在?動物園從事的舊傷、動物教育等的價值,是否足夠抵銷將動物囚禁、剝奪其自由,並命牠們一輩子為人類需求而存在的傷害呢?

無意間從本書作者龍緣之的專欄中得知了這本動保活動紀實,幫我破除了過往一些模糊不清的動保思考癥結點,也清晰地確立了更多自己所認同的動保理念

如開頭的大哉問,我現在更加深刻地了解(非完全認同)了「動物園不該存在」的這一論點。雖然「不該」就是個強烈語氣的用詞,這個論點不是要全盤否定動物園對瀕危物種的保存、或是進行野生動物救傷的努力,而是要指出當今動物園展出動物的形式,仍存在許多與動物天性相悖的地方,更遑論動物園的展場永遠比不上野外環境,其教育意義當然也因此大打折扣。舉熊貓為例:

「野生動物靠嗅覺辨識彼此,用聞的就知道前一頭大熊貓在多久以前經過這裡,這樣就可以避免與牠相遇。」聽完這段(由自然保護園區管理員說出的)話,我想起大熊貓「林中隱士」的雅號。這種獨居動物,又怎麼會喜歡住在動物園裡,與人類、甚至其他熊貓親近?

動物園把天性是獨居動物的熊貓們湊做堆,還把人類自己定義的一夫一妻理想(一夫一妻制更是國家方便管理人們的手段、而非多數人類的天性,外遇才是)套在牠們身上,如團團圓圓(還取了本質上違反它們天性的名字,這諷刺程度 😓),那這樣到底教育了人們什麼呢?肯定是沒有教到「熊貓是獨居動物」這一事實

那麼面對這「動物園不該存在」的論點,有什麼比動物園更好的選項嗎?作者的回應是去參訪所謂的動物庇護所 sanctuary。在那裡,動物的展演不是重點,因為動物庇護所的存在是為了讓無處可去的動物們,有個終老的地方。人們可以透過擔任志工,在一個更低程度違背動物天性的環境,去和動物互動、認識牠們,而不是作為一個有所求的觀賞、消費者

當然,我想任何人都明白,如果動物園都被改造成互動性更低的庇護所,這在財務上造成的影響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務實問題,而有一點可惜的是本書並沒有談到這方面議題。但我也不認為,要求動物保護者要負責去找出一個不減少財源收入,卻能大幅增進動物福祉的方案,是個公平、合理的期望。這就是我上面為自己預留的後路「90% 認同動物園不該存在」想表達的:我不知道有什麼具體能在沒有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改善現狀的手法,可能也只有繼續緩慢地等待教育的成果,看哪天廢除動物園會成為社會主流的共識吧

除了動物園存廢的論述,本書還有觸碰到其他我以往沒有認真深思的議題,只再舉一例:動物實驗,在數據上再再顯示了用動物得出的結果,多數時間最終是不適用人類的。因此,以比例原則來看我們不該繼續進行動物實驗(當然,可能有反對派會舉出更多數據來打臉本書的結論,例如:在某些特定領域的動物實驗有效性夠高,那我也會接受這一個數據事實的更新)

最後,儘管看完本書應能讓我稍微堅定些地堅持 Vegan 而非蛋奶素一陣子,但一如看任何其他關於素食主義或動保理念的書,我的精神再次受到人類社會現實的打擊,也就是作者所謂的「同情疲勞」。儘管作者在做最後一章節以「動物是我的導師」為題,寫下了許多她和兩隻貓咪扣扣與卡卡的溫馨互動,但當整本書只有這麼一小段的快樂,又要怎麼去跟全書 90% 痛苦的動物現狀相抗衡呢?

只能來看點別類型的書,同時繼續默默地實踐 Veganism 了

2. 商學

超級專案管理:牛津大學教授揭示計畫成敗的法則,教你順利完成任何專案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6409

我這一年以來,一直為自己遲遲無法讀完《人月神話》,一軟體專案管理的經典,而感到自責。但看完這本後,我終於找到自己做不到的原因/藉口了:純工具書在沒有許多故事線與生動例子的輔助下,當然是難以下嚥的。而《超級專案管理》就是這麼一本案例、故事多到令人等不及想翻完的(不純)工具書,其故事與要談的觀念的比例可謂是近乎完美,令我愛不釋手

整本書我認為有兩個核心觀念:「慢思快行」與看重「經驗」。但慢思快行基本上就是審慎地規劃、不盲目地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因此我比較想來談談看重經驗的部分。書中的許多例子都一再顯示,有經驗的專案領導人,才能從以往的錯誤經驗中得到更正確而有效率的專案執行方式。而作者依據各種大型專案的資料進行歸納與整理,總結出「多數大型專案的實際交付情況,都是肥尾、而非鐘型(瘦尾)分佈」,意即多數大型專案的實際交付情況都與預想相差甚遠,而不是像鐘型分佈那般只有少數離群值

圖片來源:https://www.linkedin.com/pulse/how-big-things-get-done-bent-flyvbjerg-dan-gardner-zambrano/

這個結果不能說很令人意外。以我熟悉的幣圈軟體開發為例,延後上線是幣圈的日常,最終真的有做出成品就不錯了(標準是否太低);而《人月神話》也早就說過,軟體的時程預估技術非常不成熟。許多人大概也聽過侯世達定律 Hofstadter’s Law: It always takes longer than you expect, even when you take into account Hofstadter’s Law.

那難道我們就這樣放棄了嗎?作者給出了以下建議:

  • 如果預算、資源許可,可以直接把預估上調,納入最/較壞情況下的成本,例:使用鐘型分佈得出成本的平均值後,仍有 50% 機率風險會使成本高於預期。因此,那就直接往平均值上加個 10–15% 吧
  • 如果是想要處理肥尾分佈其尾部所代表的大幅度超支呢?有些資料庫中仍有收錄各專案類別執行時的常見錯誤。依據每一項常見的錯誤進行管理,可以有效防止黑天鵝、專案的重大疏失發生。當然,有資料是個不小的前提;新興產業如幣圈,我想專案評估的不精準依然難解
  • 尋找專案中的「樂高」,即可模組化的步驟。作者研究中的少數鐘型分佈的專案類別,其工作流程都是高度可模組化:太陽能板是由一個個太陽能電池拼裝而成、風力發電機是由永遠的五個零件組裝而成
  • 任何的機構都該自行累積以往執行專案的資料,作為未來的參考,類似《原則》裡的棒球卡制度,累積每位員工做決策、執行力等的歷史資料來決定要信其所言幾分,是個極度殘酷但似乎很有效的面對現實手段。不過聽說有一本要翻案達里歐的這套原則制度的書剛出版,值得關注

既然本書的核心是經驗,那就也要談談為何經驗不總是奏效:

大型專案通常不會盡量讓經驗發揮作用。事實上,經驗通常被刻意貶低為不重要,原因是其他的考量被放在首位,一是政治;二是搶著當第一…

當先驅者的潛在獲利很可觀,失敗率也高,這挺直觀的。而政治,舉例來說,工程的承包常交給較沒經驗的本土廠商,而非有經驗的外國廠商,因為能創造本地就業機會、廣結地方善緣等政治因素;沈沒成本是顯而易見的專案失控原因,但當一專案已開工,政治人物反而不該不諳民情地不顧沈沒成本而喊煞車,因為普羅大眾也同樣會受沈沒成本影響,論愚民政治 😅

而且多數人都是樂觀、甚至是過度自信的:「在大型組織裡,幾乎總有以務實態度看待現實的人士,但孤掌難鳴。其他人要不是很樂觀,就是壓低預估數字對他們有利,現實主義因此被當成悲觀主義,沒人聽他們的話」

其實我蠻常被周遭的人說是悲觀主義者、總是在吐槽別人,真是感謝作者給的台階 😇 🤣

現金戰爭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7317

先來點出本書我非常喜歡的核心理念:明知是逆大勢,但作者還是提倡要保護現金的使用,因為現金是唯一不歧視被排除在銀行系統外的弱勢族群、鼓勵新興產業(避免政府與銀行業的聯手封殺),且除了目前仍不完善的多簽錢包(multisig)以外,真正意義上的自託管貨幣選項

相信看完本書的人,會被作者說服現金的好,然而殘酷的現實就是每個國家都在往無現金社會全速前進,因此虛擬貨幣自然就成為了替代方案之一。而作者在介紹虛擬貨幣之餘,也狠狠地點出了這一選項當前的許多不完善之處,而這些批評是我身為一個在虛擬貨幣產業五年以上的從業者所認同、也樂於直面的:

  • 比特幣由於沒有原生智能合約來提供轉帳以外的功能,因此作為一個沒太大用途的貨幣,在有了貨幣數量上限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最終會淪為收藏品,因其稀缺性使得投機者將它緊握著不放,難以實現當初成為主流貨幣/支付系統的夢。當然,部分從業者如我可能會認為比特幣作為貨幣系統的失敗無所謂,反正其重要性在於歷史地位與前瞻性,啟發了具智能合約的區塊鏈如以太坊的出現
  • 許多虛擬貨幣服務因當前技術、法規上的限制,精神上的進步,先不論技術上當然方便了好幾倍,其實跟傳統金融是換湯不換藥,例如:把美金交給 Tether、Circles 來鑄造出穩定幣,代表風險仍然是在這些託管者身上,那跟把錢放進銀行有什麼區別呢?即使我們有多簽錢包,用的穩定幣仍舊是託管者發的二級憑證,其自主程度遠比不上現金這個低技術含量的一級憑證。當然,這是現狀的限制,希望未來我們能把一個不透過託管者的一級憑證貨幣選項推至主流,或許像是 RAI。不過,這可能只是我一個技術人的不切實際的夢吧,畢竟主流大眾要的就是簡單易懂的服務,某種程度上也無力管隱私、自託管等理想
  • 區塊鏈與傳統金融的結合越來越深,與其 cyberpunk 的初衷背道而馳。某種程度上我同意,但另一方面,一個新技術的逐漸採用,不可避免地會使用現存的手段。這種新技術與其當初挑戰的對象的攜手合作,應該是歷史上任何技術、或說是必然的政治演進手段。當然,如果演變到最後這個產業仍被傳統金融完全接管、回到了中心化的老路,就是個最糟結局,只能希望從業人員們能記得這個行業的初衷
  • 區塊鏈活動門票越來越貴,動輒要價好幾百美金,參與門檻極高,還談什麼普惠金融、區塊鏈是向全人類提供更好的金融選項云云的屁話,只能說作者太中肯了。身在資本主義,普惠金融一直以來都是以已開發國家、富人為優先的 🥲

除了對於虛擬貨幣這一被譽為當代金融系解決方案的反思,作者對當今金融系統的理解也十分深刻,有在本書中直指其核心。在此舉一個我一直沒有深究的銀行轉賬速度問題為例:銀行的跨行轉帳總要花費好幾小時、甚至幾天才會到帳。我原以為這只是銀行的技術落後得可怕,否則為何不能像區塊鏈一樣在一分鐘內到帳呢?

原來是跟銀行本身的商業模型,借放款及準備金制度有關啊!因為準備金制度,銀行許多客戶同時想進行的轉帳有可能大於銀行手上持有的現金儲備,此時銀行就要透過自己在其他銀行名下的帳戶進行同業拆賬來調度資金;可能也會透過延後客戶的到帳時間來爭取更多調度的時間。原來結算速度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模式本身帶來的限制 🤯

在搞清楚這些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時,所感到的既罪惡又為之興奮的複雜情緒…只能說難怪我是個虛擬貨幣從業人員,為金融服務深深著迷著

順道一提,本書跟 AI 毫無關係,只是個方便銷售、降低本書格局的字眼 😑

3. 人類情愛

直到夜色溫柔

圖片來源:https://readmoo.com/book/210259045000101?agree_adult=yes

想起許久前看影集愛愛內含光時,雖然戲內的性愛橋段因為都缺乏前戲,沒有傳達到完全正確的性教育觀念,但確實深刻地刻畫了人們在面對性與愛時的脆弱,也很令人讚揚地有提到一些相對性少數族群,如男同志與身障人士

這本漫畫則提供了更全面的性教育與性少數族群樣本。以下會提及兩篇本作我最喜歡的內容,雖然有劇透,但畢竟本作是漫畫,作畫的細節或是更大看點!我最喜歡的第一名是侏儒男同志篇。對這位男主角來說,處處可見其身為性少數的自卑,因為另一名非侏儒的男同志對象不介意、可能是以嚐鮮的心態和自己發生性行為,而久違地感到自信、享受了性的快樂。其中有一頁的描繪手法非常傳神:男主角和約砲對象正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侏儒的話題,但男主角卻根本沒在聽,只是內心澎湃地偷偷觀察著砲友,看著他的嘴、鎖骨線、被衣服遮住的軀體、沒被衣服遮住的黝黑肌膚 🤤 當砲友把手搭上他的肩後,才被猛地抽離回現實

第二名則可能有不小的爭議性,是一位女生及其聽障的男伴。這一天,他們約了一位女性作為第三人。女主角在摘掉了聽障男伴的助聽器後,對他講了許多人身攻擊等級的羞辱、歧視性言論。接著,第三人趁著女主角去抽事後煙時,很殷切地跟男主溝通、想要提供某種程度的幫助,卻發現其實他會讀唇語、也都知道女主說了什麼。這時女主回來了,也點破了「他們彼此都知道一切」的事實,然後這對伴侶就這樣幹起來了…我個人真的是跟劇中的第三人一樣,先是不明所以地看著這個劇情的發展,然後開始想著「儘管我不懂,或許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情愛吧、或是這就是他們的玩法」,最後能坦然地接受自己身為局外人的立場,說出「你們好像真的蠻相愛的」🤔

在看這些故事時,雖然有些時刻這些性少數族群在劇情中遭受的對待好像不盡公平、正義,但我樂觀地猜測這就是作者的意圖。因此,我想只要去好好地咀嚼、享受這種作品,應該就夠了吧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圖片來源:https://www.taaze.tw/usedList.html?oid=11100973865

八目鰻(要點入連結請做好面對異星生物的心理準備)、誘惑女人的水手們、記憶喪失到什麼是 bra 還有 fuck 都不知道但同時還生理反應著的卡夫卡…我到底看了三小???這就是拿起文學作品來看的下場嗎 🤦

我看不懂的三篇就不提了。本書共七篇的短篇集,大多都與男主角「被外遇」有關,而且被外遇的男主們也都沒有使用傳統父權的解決手段:暴力,而是努力去放下甚至理解、逃走、失戀致死等等。光是這一設定,就挺新奇的,難道外遇是性產業大國日本的日常?還是我太年輕了,尚未觀察、接收、理解到外遇真是無論國界,隨時在發生、稀鬆平常的?我總覺得自己好像不具備某種日本社會對於外遇或是性這一議題的普遍接受、開放性,始終對這些故事的前提感到意外

雖然讚揚了村上春樹在這本書中不落俗套的男性處理被外遇手段,但在閱讀時,總隱隱覺得被帶入了很多傳統的性別觀念,讀過的女性友人與網路似乎也都有同感。更不要提這本書實在非常異性戀霸權,一些重複的晃動乳房與勃起來勃起去的描述,真讓我有點懷疑是我自己的文學素養貧乏嗎?這就是所謂的文學性?還是其實很多人都有同樣的不屑?

當然,把當代重視的性別平等觀念加在 10 年前的作品上可能沒必要(嗎?我不知道),而本書的〈Drive My Car〉、〈獨立器官〉與〈木野〉都是令我開書後便一氣呵成看完的有趣故事。尤其是〈木野〉,從正常的故事情節逐漸走向魔幻,那現實與想像的模糊不清界線,將男主角想要逃離被出軌的不明所以、悲傷與孤單的無處可去之感,描繪地令人彷彿好像能帶入他的心境

我會牢記著村上的性別觀念已經過時的這一網路認證事實,或許接下來就可以來拜讀《挪威的森林》了!

4. 健康

世界第一眼科醫師教我的守護眼睛健康說明書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8452

不知道你是否有和我一樣,身為一個視力破爛者,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種源自於印度的神秘「眼睛瑜伽」,內心痛苦地掙扎著是否該去當一回傻子,去試一試這看似有奇效的替代療法/偏方?

一年多後,我現在還能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個步驟是「洗眼睛」。然而,根據本書,用人為製造有清潔與成分疑慮的洗眼液,來取代人類本身就會自體分泌的眼淚,實在是自找麻煩的完美案例

身為眼睛重度使用者、心理上多於實際行動的眼睛健康關心者,我很慶幸拿起了這本書,破除了許多如洗眼睛的錯誤觀念。在此列出個人認為特別實用的眼睛保健小知識:

  • 將眼球向各個方向轉動的眼球操,並沒有科學證實能恢復視力的效果,反倒是有非常多過度執行的病患上作者的門求診。非專業人士的老百姓如我們,畢竟也不知道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適量,看來還是不要做就好
  • 現代主流醫學的一致共識是,若在童年時期眼睛沒有接受足夠的自然光,會導致眼球較容易變形,增加近視的風險。因此,戶外運動對兒童來說至關重要,難怪從小被迫要待在書桌前、也沒多少戶外嬉戲空間的可憐亞洲兒童戴眼鏡比率極高
  • 陽光的紫外線對眼睛始終是種傷害,因此要勤戴帽子,加上黃色或淡棕色的太陽眼鏡;過深色的太陽眼鏡反而會因為光太少,使瞳孔需要用力放大,不甚理想
  • 糖尿病與視力的關聯應該算為人廣知,而長期的高血糖是視網膜病變的一大原因,因此要少攝取會造成血糖大起大落的食物,如精緻澱粉
  • 現代人長期用眼的應對方式是每 1 小時(盯著電腦或手機)後,花 2–3 分鐘注視至少 3–5 公尺的遠方
  • 熱敷眼睛、按摩眼周的一些穴位很有助於放鬆

眼睛只有一雙,但現代生活卻高度需要眼睛盯著螢幕。歡迎大家推薦我更多你認為更仔細、實踐方法更為有效的眼睛保健書 😭

健康背部解剖書: 最完整的肩、頸、背健康指南

圖片來源:https://www.taaze.tw/usedList.html?oid=11100648062

一本實用的伸展書,我都會把拍下來的頁面放在瑜伽墊旁邊看邊做,就這樣,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

5. 閒聊區

之前有次去海底撈吃火鍋,我跟負責我們桌的服務生說我吃全素,他因此很盡責地向我確認所有湯底與食材的素食與否。到了用餐尾聲,由於我可以吃「會進廚餘桶的肉」,於是我開始把其他人吃不下的魚、燕、蛋餃放入(主要是我在吃的)鍋中。但此舉嚇壞了服務生,他一臉「你是看不出來那些是肉?」地看著我,跟我說那些不是素的…知情的同行友人立刻就笑了

圖片來源:https://meme.fandom.com/zh-tw/wiki/%E3%82%8A%E3%81%97%E3%82%8C%E4%BE%9B%E3%81%95%E5%B0%8F

我只能急忙澄清,只要是剩菜我就能吃,順便向他保證「我的神智還清醒」🤣 於是他便很敬業、見怪不怪地點了點頭、給了個微笑,讓我繼續進行在他看來的謎之行為

海底撈的番茄、燕麥奶、素辣湯真是素食者福音 😇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