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上半年書單:藝術、創意與創業、社會文化、小說、生產力、大自然

跟 Paul Gauguin 借個 D’où 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 allons-nous? 當首圖

目次

1. 藝術
2. 創意與創業
3. 社會文化
4. 小說
5. 生產力
6. 大自然

這次沒什麼廢話要說,美麗卻又熱得可怕的夏天到了,一起聽首小森食光的夏日曲吧:

1. 藝術

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9639

雖然我可能一輩子還是不會進行任何藝術創作,但自從藍色時期(即將有真人電影版了!!!)啟發了我對於繪畫與藝術的興趣,借一本名畫集來漲點知識也很合理吧

如果沒看這本書,我怎會知道 Leonardo Da Vinci 的 L’Ultima Cena 對於畫中人物的心理揣摩,使得藝術家的地位上升至能與哲學家並肩;Sandro Botticelli 的 Primavera (雖然 Nascita di Venere 應更廣為流傳)突破了以男性為主的視角,將女性的美帶上藝術的舞台…而如果看向當代流行文化,進擊的巨人應受 Francisco Goya 啟發非常深,它跟哥雅的 El ColosoSaturno devorando a su hijo 根本是同一部作品來著,毫無違和感

這些有趣的名畫小知識太多,還是來推薦幾幅我個人在本書中最喜歡的作品吧!根據藍色時期,賞畫的角度本來就有千百種、沒有對錯,因此我選了藍色時期提過的三種角度:

  • 以買家、想擁有的角度來看:絕對是 Andrea Mantegna 的壁畫 Ceiling Oculus。想像波希米亞風的客廳,放些大地色懶骨頭、舒服的地毯,無論是獨自一人或是和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大家就躺在木質地板的布幔上看著這溫馨愜意的壁畫,三兩聊著天、觀察著畫中藍天白雲與孔雀,度過一個悠哉的早晨或午後。我真好奇,壁畫明明是種非常非常酷、適合有錢人拿來炫耀財富的媒介,為何現在不常聽到呢?如果我有錢,我肯定會留幾面牆給喜歡的壁畫師,讓壁畫成為室內裝潢的重點,家具只是襯托罷了 😴 💭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mera_degli_Sposi#/media/File:Andrea_Mantegna_-_Ceiling_Oculus_-_WGA14023.jpg
  • 最能感同身受、好似能理解畫家作畫當下的感受:Paul Gauguin 的 D’où 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 allons-nous?,彷彿帶我回到巴拿馬、重返大自然,親身經歷那種尚未受人類干擾的粗獷與原始感。尤其是畫中大溪地的熱帶島嶼繽紛色彩、植物的茂盛生長、人們自然地融在環境中的和諧…使我這個來自亞熱帶島嶼、唯一中長期待過的他鄉是巴拿馬的島嶼之民,能從本畫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島嶼氛圍熟悉感。高更他 Two Tahitian Women 的大溪地女性的膚色、髮色、容姿,也令我有種說不出的樸實、溫暖與無邪的情欲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ere_Do_We_Come_From%3F_What_Are_We%3F_Where_Are_We_Going%3F
  • 畫得最好:根據藍色時期,畫作需要有目的性、有想要傳達的內容,是近代的藝術想法,而「單純覺得畫得好」一直以來都應是觀賞者能享受畫作的原因之一。在整個西洋史、整本書有 > 70% 都是關於傳統聖經油畫的厭倦感下,Salvador Dalí 的 The Madonna of Port Lligat 用超現實、金屬材質,取代許多人物哭天搶地、眾星拱月的元素,留下聖母與聖嬰成為一幅超現實風景畫正中間的主角。我實在大為震撼。而且在眾多超現實、怪奇的繪畫手法中,達利的風格是我最能接受、也最能感受到「美」的,像是 Dream Caused by the Flight of a Bee Around a Pomegranate a Second Before Awakening,但風格在我看來類似、且是藍色時期主角最喜歡的 Francis Bacon,我卻完全接受不能,如 Study after Velá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adonna_of_Port_Lligat

2. 創意與創業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X創意X創業震撼課程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0542

我知道這種感受很蠢,只不過是書名冠上了「史丹佛大學」,就讓我這讀者好生羨慕史丹佛的學生,在學校有開這種課、能有機會去上寫了這本好書的教授的課。說這種標題是 click bait 雖是事實,但既然這本書真是史丹佛課程的紀錄,那也只不過是作者懂得運用自身的品牌效應罷了

而利用自身的品牌來達到更大的影響力,其實跟本書開頭以 5 美元與 2 小時賺到最多錢的挑戰結論相同:

  • 經濟成效最低的,是使用 5 美元去購買生財工具,接著提供勞務服務,例:洗車
  • 有些組發現 5 元實在少到不能幹嘛,因此決定擺脫這一命題限制,直接使用自己的身體、時間資本,例:幫別人排隊、幫忙檢查胎壓並樂捐打氣費、在家長日販售本地餐廳地圖等等
  • 有些組意識到身為史丹佛學生的光環,懂得去使用這隱形但價值不凡的資本,例:將小組報告的時間直接販賣給想要招募人才的公司、打著史丹佛學生的名號提供諮詢與勞力服務

除了以上能達到不同經濟成效的手段與方法,我還想再收錄兩個我非常喜歡的創意:

  • 多數女性於商店購買胸罩時,總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久留,因此往往買到不合適的胸罩,例:慾望城市的 Miranda。於是,有三個女生想出了提供到府販售、調整胸罩的服務
  • 營地的洗碗工作不討喜,管理者於是讓輪到洗碗工作的人有權利決定放什麼音樂,並把洗碗區打造成讓大家會願意來開心聊天的區域!

確實,這世界上能夠改變、改進的地方實在太多了,而創業或許沒那麼複雜,就是從觀察、發想創意開始嗎?突然有點想嘗試創業?🤔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9211
  • 和尚分粥總是不公平的,因此要讓負責分配的人最後拿,這樣就能確保每碗都是平均的
  • 創業初期,公司是草本植物,生命力頑強,給點陽光就燦爛。公司靠誰?創始人,其他員工都是助手。度過了創業期,公司就成了灌木,發展潛力大、速度穩定。這時,公司還能只依靠創始人嗎?不能了,要靠團隊。那公司再發展壯大呢?這時,公司就是喬木,是參天大樹了。到了這一時期,要靠樹內的整個系統才能繼續挺立
  • 小米有很多非科技的消費性產品,來作為紅薯生意,靠主產品的餘熱、品牌效應,創造出額外的價值

由以上三個被我簡化過的例子,應能看出本書透過許多生動的比喻來闡述創業與創意思考,因為作者相信「洞察本質的高手,都是打比方的高手」。我尤其喜歡最後一個作者朋友給的「紅薯生意」的例子,單單這一個詞,畫面就非常的具體,將品牌效應具現化成餘熱的那種輻射熱能的溢散感 🍠

除了精闢的譬喻,書中涵蓋創意思考的層面挺廣的,因此只再提一個我自己真的想不出來的好方法:

  • 微軟有一家供應商負責提供員工午晚餐,無論怎麼改進,品質始終差強人意。因此微軟引入第二家餐點供應商,若有一家評價一直很差,則半年淘汰一次。關鍵在於只有一家供應商時,它不會有危機意識,所以得透過引入競爭關係來解決

此外,我也十分認同作者對於管理的看法「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他人的善意。因此,依照業績、KPI 給獎金不好,因為腦子天天想著錢的人,是幹不出漂亮事的,他們只會關注獲得獎金的規則,不去管團隊合作等不能直接幫助獎金的事情」。這短短一語便道盡了許多金融機構的問題、某種程度上 2008 金融海嘯產生的原因,即「獎勵機制錯誤」

雖然我們都知道現實是殘酷的,多數公司仍然會依照業績來給獎金,但我們還是能看看作者訪問到的一間公司如何實踐這一理想:有一家顧問諮詢公司,員工分為六個等級,每級薪水約差一倍;分紅是全部人平分,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貢獻比較多的時候;沒有 KPI,但會進行橫向與縱向(匿名)的互相考核,考核不通過當然還是會被資遣

最後,看完本書的感受與上方《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相同,對人世間多了些希望、心靈的正能量補充了不少。看來多讀些創意與創業的書,有助於平衡看太多負面社會現況的書造成的傷害,如下方的《游牧人生》與《做工的人》😂(但關於社會現況的書當然多是寫社會的待改進之處,否則也沒多少人要看皇城內一片祥和之景吧)

3. 社會文化

洋風和魂:美式流行╳日本改造,戰後日本的時尚文化史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8079

說到亞洲的男士衣著風格,我想多數人都會想到有 Uniqlo 的日本,但究竟日本是怎麼達到時尚大國的地位,一直都是我心中的一個小小疑問。而在多接觸了些二手衣、得知了日本是亞洲古著的發源地後,便決定來一探究竟。或許是因為男裝產業在台灣不特別發達,不太意外地市面上的書籍非常稀少,但我最終找到的這本品質非常高、脈絡清晰,可說是市面上極少數的日本/亞洲男士時尚演進史書

不難想像,日本的男性時尚起源於二戰後對西方世界的模仿。在那時,駐軍於日本的美國大兵是日本得以管窺美國時尚的一縫,於是美兵假日的服飾進入視線、開始出現二手衣店販賣美兵的牛仔褲、能和美兵搭上線的人從美軍的福利社入手美國服飾…

接著,西化的日本時尚人士開始推廣西方男士時尚,從西服、美式的常春藤學院風、歐式。逐漸地,日本牛仔褲品質的名聲開始超越其發源地美國、古著這一日本詞開始也成了二手衣的中文代名詞、饒舌文化啟發的日本本土潮牌如 A Bathing Ape 席捲全球街頭時尚界(這圖案在筆者的國中屁孩年代很流行,當時只覺得是張醜陋的猴子圖、時尚真難懂 🤣 ) …最終日本成為亞洲時尚大國

此外,我還借了書中提到的一本由 Van(前身為 Van Jacket)出版的《Take Ivy》來瞧瞧。這是 Van 當初為了推行常春藤學院風的出版物,現在看來當然是挺普通的一本男士街頭服裝攝影集,畢竟書中的穿著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了,但同時此著作也意外成了理解美國時尚脈絡的重要歷史書!

總結來說,很感動自己非常罕見地能讀得下歷史書,令我對日本的現代史有淺薄的脈絡了解、能對一些帶有歷史資訊的場景有共鳴,例:MV 中的時代背景。吞得下歷史書的關鍵果然是議題得是自己有興趣的,而本書提供的大量插圖(新版似乎較舊版多)對於理解歷史的演進也實在是助益良多!

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7386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很能具體地搬出一套有邏輯的評斷方法,來分辨我個人認為的好的書籍、影視作品。而在看了許多描寫社會現狀的書後,對於這類書籍,我似乎有一個挺簡單的標準了:受訪者的故事本身與作者的描述手法,是否令人感同身受,進而引人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若是自己也掉入了受訪者的處境該怎麼辦等等

書中的許多受訪者,無論過往是教授、科技業主管、創業家,或只是個平凡的上班族,多數人都因為一些金融事件(2008 金融風暴為大宗)、錯誤的投資決策而直接跌出有房階級的安穩生活。這讓我一來開始擔心起了自己中年後的生活,二來更加深信左傾的高稅收資本主義國家才是更好的選擇,因為一般人就不是金融從業人員,期待所有人都要做出最聰明而安穩的的財務決策實在不切實際(但對資本主義來說,「個人的自由意志」是多麽方便的口號,反正一個人犯的錯就是另一個人的財富。窮人們終其一生可能只有那兩三次機會,富人卻有許多犯錯的餘地)。由政府來確保社會的平等、人老後的經濟來源*,才不會讓無數的中老年人只因為一場金融危機,便流離失所,造就如這本書描繪下的美國

本書當然不全是在宣傳這些美國新世代遊牧民族的悲慘,也有「住在車上,不用繳房貸還能到處旅遊,多開心、自由啊」的論點。但說到底,為了旅遊而終年住在車上的人是少數,多數人和本書的主要受訪者 Linda 一樣仍然希望有個家、固定的住處。如果就業市場好、工作穩定、繳得出房貸、房屋不全是金融商品而導致價格暴漲暴跌或與薪資漲幅脫鉤,又有多少人願意過著隨四季到處遷徙、看停車場主人臉色的遊牧生活呢?

最後,稍微抽離一下讀這類社會現況書籍的永恆鬱悶、悲傷感。美國當代遊牧民族勢之眾多,自然地形成了許多年度的聚會及季節性的群聚村落。在那兒,有人會開講座傳授在路上的生存手段、有人會開店提供服務、有人則會交換短期工的情報等等。雖然這些人都在財務上吃緊,但他們仍聚在一塊與他人交流、互相協助、建立起一個社群,聽起來挺像是 60 年代嬉皮文化的。或許在將來,這些遊牧民族真會發起革命,成為形塑一代人的歷史也說不定!

*這並不是說現今的高稅收國家十全十美,但高稅收國家的貧富差距似乎真的有比較小,例:根據吉尼係數,北歐國家的貧富差距確實都非常低

做工的人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3407

上面《游牧人生》寫了落落長,到這本時我已經差不多無力到無言以對了

這些為我們現代文明、便利生活建造出穩固都市與生活空間的工人們,做著最危險的工作,卻領著與風險相比少得可憐的薪水、有著比安穩辦公室職員少的假日與福利,還要受整個社會甚至公務機關的歧視…

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擁有尊敬。

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譴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

不過,改變看法…好像也不會改變什麼現狀。最諷刺的是多數這些工人,終其一輩子可能都買不起任何一間他們合力蓋出的大樓。面對一個炒房的社會、無論政黨輪替多少次都沒有根治房價的現狀,或說資本主義的現實,我也只能在這寫些虛無縹緲的屁話罷了 😢

4. 小說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4465

在過年期間有一搭沒一搭地看了前面九成,想說這書的節奏真是有點慢,要不是當時閒閒沒事幹還真不會繼續看下去。沒想到,到了結尾處主角群開始病發後,前面累積的角色帶入感一下大爆發:為那始終等不到艦長的愛的女孩流下了好幾滴眼淚、為那一直被不願接受事實的妻子使喚來去的船員,最終和家人一起了斷而掉下了更多眼淚、為那科學家幫母親的狗安樂死後放到母親旁感到窩心…真沒想到這結局的後勁能夠這麼強

想想「如果所有生靈將因為核輻射而全部滅亡,但在死亡來臨前還有幾個月時間,這段時間要做些什麼」這種問題好像是挺有趣的價值觀省思!我想,我會加入將人類語言與知識以某種形式保存下來的工作,並繼續看書、運動、跟動物玩、多認識人、跟家人和朋友去些想去的地方,並在最後的一兩週待在所愛之人與動物身邊,一起面對一切的結束吧

話說回本書,我個人的唯一強烈不滿,是那直到最後一刻仍要死守著一夫一妻、不願向陪伴自己死前大部分時間的女孩表達感情的艦長。我實在是忍不住要來宣傳一下《道德浪女》與多重關係,一個人的愛真的不用同時只能有一個對象(光是從母親這個角色就知道,她可以同時愛她的伴侶與至少一個小孩),而遇到了新的所愛之人並不一定要代表減損了自己對逝去者、或是其他所愛之人的愛;愛應是無限的(時間才是有限的),而不是零和賽局。希望人世間可以少點因為禮俗教條限制所產生的悲劇、多點真實感受的表達啊

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4702

才剛提倡完多重關係,立刻就遇上了不倫、出軌。對多重關係不熟悉的人,還是要釐清一下:多重關係非常非常非常強調「知情同意」。所以出軌這種單方面的欺騙行為,跟多重關係的理念可是完全不合的

岔題了。「不倫」這種聳動具有八卦題材的標題,完全是我這吃瓜仔的菜,而拿起來稍微翻閱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作者的用字遣詞、甚至是斷句:

  • 這就是我媽。真棒,毫無改變,永遠都能在我身上找到可以貶低的點
  • 我姐大我兩歲,出國念書後就沒回來了。叛徒
  • 妳叫他查先生,好像在叫金庸(文藝梗,好喜歡 🥰

這種斷句模式很口語,完全就是日常生活中會從朋友口中聽到的。或許就是因為如此,閱讀這本小說有點像是在從朋友口中聽到一手的八卦新聞,帶入感極強。而人進到故事了,在咖啡廳一個早上就迫不及待讀完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讓我再分享一個我認為是本書最渣、卻也是一個偷吃的男人能講出的最經典台詞:「我不要射出來。我要停在這裡,忍著,就這樣,把妳帶回家。」

想像自己是小三,聽到這話實在令人感到…非常受重視啊(作者是女性,應該不是我這愚蠢男人的孤芳自賞吧)!!!有種以小三的姿態更加直接介入人家婚姻的背德快感…我已經不知道我在開心什麼了,竟然會被這本書帶入到自以為是主角小三的心境 🤣

或許這是在看了多為非文學類作品後,難得受到文學作品文字精準的洗禮與衝擊吧。看來應該再多借一些當代文學小說來拜讀拜讀!

5. 生產力

生時間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67

我很喜歡這本薄、輕鬆但很實用的工具書。這本書沒搬出什麼很厲害的科學研究結果,只討論對兩位作者自己有效的生活駭客系統:每天訂一個 60–90 分鐘能完成的目標,排除令人分心的各種因素來為這目標擠點時間出來,並在一天結束前做些回顧與反省,然後持之以恆。剩下的就是兩位作者在實作上的一些範例與小技巧

在此我想特別提兩位作者講得特別詳細、我個人也經常使用的一些杜絕科技誘惑的手段:

  • 把社群媒體不用的就刪了,得用的就提高使用障礙,例:把密碼改的很難,然後用完就登出
  • 把手機上吸走注意力的 app 全都刪了,包含通訊軟體、信箱,甚至是瀏覽器(這我還做不到)。如果能告知一下受影響的人士會比較周到
  • 一週看一次新聞就好,反正重要的新聞會想辦法找上自己
  • 不該帶手機、電腦就不要帶,例如:工程師們很愛去哪都帶著電腦,有種絕對的安全感 😂 但其實如果不用 oncall 真的不必
  • 取消影音平台的訂閱;把電視移開客廳的中心,甚至丟掉(租屋族做不到)
  • 當個一曝十寒的粉絲、運動迷

除此之外,我最近和作者們一樣,沒事就會用「走路」來取代較短程的交通工具。走路看似低效,實際上對心情、健康挺好的,其好處包含多活動筋骨、作為忙碌生活的片刻寧靜,與大腦無意識運行的整理思緒時間等等,對心靈的平靜與沈澱非常好

最後,還是得說中文的副標題「高績效時間管理術」不是個很符合作者原意的翻譯。若有看本書的內容,就會知道作者之所以取原文的標題 How to focus on What matters every day,就是希望讀者不要又落入了「追求高績效」心態的陷阱,而是去思考生活中重要的目標。不過,或許也是能硬拗一下:如果去做更多對生活真正重要的目標,那也是達成了更高績效?

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6940

看完《生時間》後,如果想要再進一步、更有意識地專注於生活上的重要目標,就可以接著拿這本《深度工作力》,看看如作者一高產且高質量的教授是如何專注於生產論文、寫書,還能每天五點準時下班、假日不加班 🤯

關於深度工作的實行細則,這本書的深度確實更深,但大方向與《生時間》沒有差太多:專注於少數目標、做紀錄來追蹤成效、適度地在達到目標工作時數後就休息、更有意識地杜絕現代科技造成的分心與專注力被奪走等等。在此不贅述

我比較想來特別提及作者對「淺薄時代」的見解。不過,與其單純紀錄下作者的原話,我想以幾點作者的主張,來推導出一常見辦公室現象的成因:「對於在線文化,管理階層與非管理階層意見總是不一致」

  • 有些管理階級比較不需要深度工作力,反而需要不斷分心。那是因為對該組織來說,他們的調度統合能力,比起一個受聘人員能做的深度工作與研究,還稀有、有價值
  • 最小阻力:使用注意力缺乏科技,如即時通訊、社群媒體等,很舒服、阻力很小,主動地不用的不適感卻很大。「在企業環境中,由於缺乏各種行為對企業獲利影響的反饋,我們傾向於採用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
  • 淺薄工作具有「度量黑洞」的特性:注意力缺乏的傷害難以度量,但依據「最小阻力」,好處卻很有感、即時,因此難以論據我們該停止使用這些科技

因此,管理階層若沒看過這本書,就會認為其他需要深度工作力的人理當效仿他們自己,隨時保持在線以促進溝通的順暢,卻沒意識到不同的職位對於深度工作力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因為「度量黑洞」,難以去衡量非管理階層因分心而造成的傷害,那就還是依照「最小阻力」繼續使用吧!

難道我們就這樣放棄抵抗了嗎?對於通訊軟體,作者沒有找到什麼十全十美的解方,只能努力地不使用、設定使用的規則。不過,他倒是對於「開放式辦公室」有看似完美的結論:與其讓所有人都待在一個開放空間,應該要給每個需要深度工作的人「個人辦公室」,但「把所有個人辦公室以公共設施如長廊全部連接起來」。欸不過這跟傳統辦公室,不就只差在個人辦公室的隔絕性更高、然後有更多的開放空間以利交流嗎?還是關鍵在於長廊要長到逼人一定會遇到其他人?(是要走多久)🤣

很明顯地,對於許多人在同一空間的「傳統開放式辦公室」,作者是完全不認同

最後,以呼應上方《生時間》的散步提案來做這篇的結,來顯示兩本書的議題是如何地高度重疊、但這本又更加深刻:本書的作者也十分同意大腦在無意識運行的狀況下,能帶來靈感、為複雜的問題找到出乎意料有用的解答。因此,作者刻意地將他往訪家中與辦公室的散步時間放入時程表中,在每次開始前將幾個問題放在腦中,然後就在散步時認真使用無意識心智來發散思考那些問題。刻意安排無意識心智時間來作為深度工作的一環,實在是很聰明的一招!

打造第二大腦:多一個數位大腦,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8656

雖放上這本,但我只會推薦給還沒開始做筆記的人;若已開始則不,因為這本對我來說和《卡片盒筆記》類似,都提供了過多的抽象基礎概念/廢話,但看那些敘述的時間還不如直接打開個筆記軟體開始動手寫筆記。順手推薦個人愛用的 Obsidian

不過,有兩點作者的建議是我認為非常值得分享的:

  • 做筆記一段時間後,會有一些筆記的內容較多,就比較不適合每天抽點空隨意地瀏覽。因此,解法是在看這些長筆記時順手寫段概要!不過這招比起用在自己的筆記,用在與他人協作的共同筆記效果會更好,例:工作上的文件。因為自己的筆記通常會有一些印象,但別人的筆記則否,這時若有一段概要便能幫助快速進入狀況!
  • 和《生時間》定期反省的概念相近,作者建議要追蹤生活上的目標,然後依照目標來分類筆記、將筆記放在目標的資料夾底下。檔案分類是很個人偏好的行為,我還是喜歡單純依照主題來分類筆記,用單一份的目標筆記來連結其他筆記,然後追蹤那一份目標筆記就好,反正現在多數的筆記軟體都有連結的功能

6. 大自然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8620

讀這種環境的書,我沒有什麼過於深刻的心得,只有驚嘆台灣海洋生物之豐饒、提醒自己持續做環保的重要性,並感恩讚嘆原來台灣/世界上有這麼多繽紛可愛的海蛞蝓們 😍😍😍

圖片來源:https://www.etsy.com/au/listing/1478328447/sea-slug-sticker-sheet。比神奇寶貝還可愛 😍

麻瓜通靈日記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3733

hmm… 身為一個依據書的標準定義的「麻瓜」,我實在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麼…

自從讀了 《太空漫遊系列》、《三體》,對於高次元存在的可能我是接受了。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我不知道該如何去相信關於通靈、高次元的自我等等無法以現代知識、科學解釋的論述或現象

當然,科學是受限於當前知識的,至少問 ChatGPT 它也沒有提供什麼有建設性的答案,來說服我作者在麻瓜通靈日記的頻道中那些身體抖動、與作者平時截然不同性格的行為表現。但接受高次元的存在,不代表更高的次元就是許多人以為的靈魂,也可能是三維腦就算想破頭也不能理解的存在?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了 😵‍💫

不過,無論通靈、靈、高次元維度等是否為真,我倒是很樂見本書的這種題材。我也想天真地去相信如《聖境預言書》所說「人類在脫離中世紀的權威迷信,進入到工業社會後滿足了物質上的匱乏後,現在能開始邁向靈性的紀元」。原因很單純:比起相信權威、以追求物質來彌補心靈上的未知所產生的無所適從,向我們自身內去探詢答案,或許能創造一個不一昧地向外索求,更加環保、低物欲、自省的人類社會與文化吧?

當然,本書與上方提及的《聖境預言書》中都有各自我不買單的部分,像是《聖境預言書》中將人類的情愛關係限定於異性戀、一對一的論述,非常基督教本位;或是本書認為人吃動物,既不是種傷害、動物也不較為低等、或在贖罪,而是動物牠們「基於靈魂的自由意志,選擇成為動物,來體驗『分享』自己的身體,將能量給予人類」…?如果不是種傷害,那動物被殺時都是慘叫假的?動物們為何不平靜地接受自己的身體被切開,還要看似痛苦地掙扎呢?動物的痛苦竟然就這樣被命定論否定了呢。若我是動物,我是絕對不接受這種狗屁說法的,沒有比較低等卻要經歷實質上的痛苦、為人犧牲奉獻。相較之下,世俗對於肉食主義的「弱肉強食」説反倒欣慰許多呢 🤦‍♂️😡

書中有提到,對於靈的訊息解釋,是受制於通靈人本身的能力,傳達錯誤當然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有許多像我仍偏好信科學的人,在親身體驗之前都暫不採信這些神鬼之說的道理很簡單:凡事都遵循有證據再相信還是容易、方便點,因為這世界之寬廣、能夠相信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如果我信了,卻又不能驗證,那我該如何知道何時該信、何時不該呢?

啊如果我的高靈(高次元的自己)在看著我寫完這段後決定來顯靈一下指點迷津,我會再寫下來跟大家分享的 😆

--

--

Response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