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無所事事三個月的書單:矽谷文化、傳記、社會文化、漫畫

Somewhere in Panama

目次

1. 矽谷文化
2. 傳記
3. 社會文化
4. 漫畫

背景音樂來自《去有風的地方》,辭職後到鄉下生活真是挺愜意的呢!

1. 矽谷文化

異類矽谷:老派矽谷工程師不正經的深度田野踏查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7727

不同的搞笑手法,就像《爆漫王》所說的,「嚴肅的搞笑」是最令我忍俊不住的。本書的許多描述非常正經、認真、邏輯正確但又大部分都是幹話,完全戳中了我的笑點,例如:

矽谷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土狼,也就是郊狼…土狼有狼的儀表,卻只有狗的身材和能力,加上貓的氣度與小混混的教養,是個機會主義者

這非常努力想推論土狼是機會主義者的段落,我真是笑瘋,請問有什麼動植物不是機會主義者嗎?難道肚子餓時有植物長/食物躺在眼前而不去取嗎?

至於為何這本書會談到矽谷的動物?我一開始也挺納悶的,可能是矽谷人類的行為並沒有多到可以湊成一本書。但讀完後我倒是很喜歡矽谷的氣候、生態環境、社會現況等被放入了於書中的決定,因為這些資訊有助於具體化所謂的矽谷夢,實際上在生活的各方面究竟長什麼樣子!

話說回來矽谷人類的文化,我尚未去過矽谷,但身為一個工程師我認同作者確實有掌握到不少工程師文化的精髓,例如這段描述工程師對於時尚的見解,雖然非工程師大概難以苟同:

把自己當時裝模特兒那樣天天換衣服,滿足別人的眼光,無異是用排碳量來博取別人的認可,世界上應該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值得煩惱。同樣的衣服天天穿,完全不擔心別人看膩——如果看膩了那是你的不幸

除此之外,對於最大族群印度人的政治不太正確但挺有趣的搖頭與口音觀察、矽谷人的假日登山交友習俗、白人反而成為矽谷弱勢族群的有點意外又不太意外的小故事、論及 Airbnb 如何將裁員一事做地有感情又真誠有尊嚴與矽谷式裁員的反思,以及矽谷薪水其實很大程度取決於股市的好壞與股價等等,都讓人得以一窺矽谷夢的真實

然而,讀完本書後我完全不想去矽谷當個工程師,因為矽谷貧富差距大、人太多導致環境近年來逐漸惡化而房價也上升,更別提匪夷所思的低落基礎建設:如同書中所說的停電問題,還記得我遇過個住在矽谷周遭的前同事,他不時家裡就會斷電,頻率大概是一個月至少一次,真令人納悶美國真是世界第一強國?世界這麼大,我還是去別的地方領低點薪水,過壓力小點、生活品質好點、不用時時刻刻被提醒著資本主義真相的生活吧

獨角獸與牠的產地: 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932605409

首先從我不認可作者的地方說起好了:他在加入本書主角新創 Hubspot 之前,是資深雜誌記者,多寫科技類;他還是個以寫諷刺矽谷文化出名的部落客。因此,他在加入這家新創前就對這產業抱有極高程度的成見,當然很多成見確實是事實。然而,這些成見或是作者個人的工作倫理,嚴重影響了他在 Hubspot 的工作態度,包含仗著自己在其他行業的年資而在字裡行間鄙視同事上司、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或依他所說是把新聞業的幽默感拿來用),例如:提議把嬌小的女性同事裝在大砲裡射出去做為行銷手段、毫不掩飾地以外貌評斷他人「我受不了那個傢伙,我想可能跟他的長相有關,就是他的樣子。他留了小鬍子,你知道嗎?」…

我想大家都理解一個記者的工作是負責點出錯誤、荒謬等等來幫助理解現狀,輔以吸睛的幽默感來增加閱讀率,但作為觀察者寫文章給局外的讀者看來笑笑是一回事,作為同事講出這些話又是另一回事

儘管以上作者的個人問題,他整本書對科技新創的批評,令我一個幣圈工程師不禁反思:科技新創在一個資深局外觀察員看來真的這麼荒謬與可憎嗎?這些問題是我身為局內人而看不清的嗎?簡單舉以下兩點為例

  • 開放式辦公室:確實是毫無隱私,不過上班需要非常多的隱私嗎?至少對於工作內容是寫程式碼的工程師來說,還好,逐漸地大家會習慣正大光明地看球賽等使用休息時間。然而,對於溝通來說開放式辦公室真是太方便了;當然有時工作節奏一直被中斷是另一個議題值得辯論。因此,結論是有利有弊,而不只是像作者所說的單純為了節省辦公室空間,況且多數科技公司的空間挺大的好嗎?否則哪能放午睡艙這種鬼東西
  • 商業模式 :現今的許多科技公司就如書中的 Hubspot 一樣,只管增加營收、不管成本、實際上連年虧損,只要達到為了上市的「逃逸速度」就好,如作者所說:「與其說 Hubspot 是一家軟體公司,不如說是一項金融工具,一個可以用來五鬼搬運這些錢的載具」;幣圈更快,只要有個想法、白皮書,團隊就能 launch token 直接上市募得資金,再慢慢來把產品交付看有沒有人要用。這麼說來,科技、幣圈公司,其存在意義是不是真只是個讓資本主義的錢有處去的工具呢?我想可能要從結果論吧:如果最終找到收支平衡的長期穩定盈利模式,那代表真的有市場需求。至於靠賣、增發股票活下來的公司,大概能被稱為金融操作公司吧,成功地利用了資本主義的股票這一金融工具。這麼一想,好像對資本主義與創業又瞭解了一些,而對工作的意義也看清/消失了一些…

最後,非常推薦第二則推薦序「做火箭比較重要還是坐上火箭比較重要?」:如同本書作者加入 Hubspot 是為了 IPO,「…我們只能雙腳污濁的踏在泥裡,然後高喊自己不一樣,是一股清流。…這就是現實世界,歡迎你加入。我想,全世界的公司(註:公益類應該除外?)跟職員都一樣。」是啊,我在這感慨了許久,最後可能還是會再次加入一間不確定能不能活下來、對社會貢獻未知的幣圈新創 🤡

2. 傳記

永久檔案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3064

Snowden 自傳引人入勝的程度與下方的《學習的王道》不相上下,一開書便令人愛不釋手、於短短幾天內就嗑完了。而且 Snowden 對於我一位工程師來說,地位實在過於崇高,所以即使這本書是此書單中最後看的,它卻是我覺得最值得、也最應該被任何人一讀的書,不論是關於資訊安全、對國家權力的反思、一個平凡人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前的內心掙扎等等

既然這是本自傳,自然是從 Snowden 的成長背景開始。一開始他花了有夠長的篇幅在描述他祖先的事蹟,實在令我翻得挺煩躁的,但看完了全書後才比較能理解,他在書中不時提及的前人對於社會的貢獻,勢必形塑了他某種使命感,促使了日後他吹哨的行為。而 Snowden 描述的第一代網路 web 1.0 的美好,那個有著充滿網頁設計者風格的個人網站(例:史萊姆的第一個家)的年代,正是他希望透過吹哨的行為而試圖將如今無處不被監控的網路拉回的回不去的淨土

接著,就是他輾轉於美國各重要國安單位工作的經歷,最後是他於香港飯店吹哨的過程,以及護照被美國撤銷、被迫直接待在俄羅斯至今。這部分是電影比較著重的段落、也較廣為世人所知,因此我便不再贅述

然而,本書令吃瓜群眾看得最起勁的莫過於 Snowden 跟其伴侶 Lindsay 的交往故事:Snowden 向 Lindsay 坦承他拼命地上網蒐她的資料,她則說:「我也在搜尋你,先生」然後她不假思索地說出一大串他的資料;約會前期,她也同時有在跟其他兩個男生約會,所以 Snowden 還得想法子幹掉那兩人上位 🤣 當然還有 Lindsay 到俄羅斯找他然後結了婚,好感人的犧牲 🥺

最後,此書的中文翻譯有些地方實在是奇怪到我完全理解不能,但 Snowden 的思想深刻、對於國家理想的追逐崇高,實在值得讀第二遍,我想不久後我就會買英文版來再拜讀一次了(然後慘遭美國情報單位盯上;或是照 Snowden 所說:早就在資料庫中了)

學習的王道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638

首先得說,《學習的王道》這標題實屬 clickbait。本書確實有不少援引科學研究的段落,但大部分仍是作者個人的經歷與經驗談,而非標題有點暗示的科學化學習方法探討,因此原文的《學習的藝術》較為忠實/不具商業考量

撇除對標題翻譯的不滿,不得不說作者的文筆與翻譯都十分優秀,我非常享受閱讀前三分之一講作者成為西洋棋大師 Chess Master 的過往。大概是因為我也曾學過圍棋,雖然程度不可相比,但在棋桌上對弈、觀察對手的心理狀態與外在徵兆、自身的思考節奏、因應比賽的壓力與不可預期事件、在獲獎或抵達階段性目標時的短暫喜悅、強調基本功、謹記保持個人特色…這一切都令我回憶起年幼時的種種,並能夠感同身受作者在下棋時的部分情緒與感受。光是這一段落就值回了閱讀的時間(畢竟我是從圖書館借的,並無所謂「值回票價」)

至於本書的另三分之二,描述作者後來投入太極拳與一些以學習方法作為主軸的章節,或許是因為我沒有太深刻學太極拳的經驗,因此難以感同身受;又或者是作者的許多心態與體悟都源自於從事競爭性的比賽,因此對於一個生活上不需要與他人競爭什麼的我來說比較疏離

另外,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書末作者描寫到來台參加太極拳比賽,竟然遇上了台灣主辦方極為卑鄙下流的臨時更改賽制及場地規格的手段,及不公的裁決結果,實在令人嘆息與抱不平!這些文字當然是作者的片面之詞,但台灣體壇的臭名也算時有耳聞,他經驗的可信度應該還是挺高的

把時間當作朋友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1274

再次從吐槽開始,作者整本書最引以為傲的概念:時間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因此管理時間是不可能的,人只能管理自己。時間,如果先不論物理學相對論的角度,本來就不是個人可以控制、干涉的,所以應該多數人都明白「時間管理」其實一直以來指的都是「管理自己怎麼使用時間」吧?不太理解作者為何如此沾沾自喜於這無聊的文字遊戲…

除了以上的吐槽、最下方作者對於善惡觀的缺乏之外,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是本心靈雞湯/人生哲學的集大成者,其所涵蓋的議題廣泛而全面,很值得拿作者的個人人生哲學來進行反思

本書最重要的兩大主題是思考與積累(複利效應)。積累在這類書籍中可能早就被談爛了:花時間下苦功、勿求快、即時行動等等。而思考的部分則是我比較少閱讀到的主題,不知道這是否能代表著市場上比較少作者能把思考這件事談得清楚,包含:接受不完美、未知、恐懼、現狀、資源是不均的…;自學能力;懷疑權威、釐清因果關係、邏輯錯誤的張冠李戴、經驗的局限。進一步地作者探討到:交流時,舉證責任的歸屬、言語的使用與恰當的質疑、打斷與復述時機點、成功者有必要守其成的正常自私行為、人對於未知的恐懼,因而產生了信仰、靈感是來自平時的思考與積累…

除此之外,有趣的是第三章的時間管理實作,跟軟體開發的流程可說是不謀而合(請見諒使用英文):

  • 估算時間 -> estimate cost
  • 計畫、關注步驟、並行、清單、流程 -> planning
  • 感知時間、記錄(時間)開銷 -> update & retro
  • 預演、驗收 -> testing & test

或能說軟體開發本來就能被簡化並廣義延伸成「系統性地做事情」的方法論。既然人生其實就是人做了許多事情的集合、而作者也曾寫過程式,那他所悟出的時間管理實作方法與軟體開發相似就也不意外了

然而,整本書中最令我不能苟同的是作者的善惡觀:

人類總是喜歡用善惡區分一切,但這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更有意義的區分是「強」與「弱」。…「強」與「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質,「善」與「惡」往往只是弱者一廂情願的定義。

我同意「強」與「弱」是符合自然界的歸納法,但人類社會跟自然界並不相等,我們並沒有過著野蠻人的生活想幹啥就幹啥,而是身處在文明法治的大型集體社會。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讓多數人都能安身於其中,當然就要去定義「善」與「惡」,即保障與危害人類社會安定的行為。每個人、機構對善惡的定義或許都不盡相同,但如果是作者自己心中不存在一把肚量善惡的尺,也不太具備同理其他人的能力(例:當親友被戰爭或暴行傷害,多數人都不會說親友是「弱者」因此應得遇上不幸吧),反過來說有善惡之分、有道德感的人「無聊、沒意義、一廂情願」,這種功績主義、合理化不平等的思想,在我接受了許多社會學的洗禮後,例:《收入不平等》、《超級歪》的頻道,認為實在是挺有害的

不過身處在假社會真資本主義的中國及虛擬貨幣產業這崇尚功績主義的雙重集合,作者又是比特幣發家者,會有這種自命不凡也不奇怪。只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嘲諷:成功者守其成屬人類正常自私行為 🤡

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76302429850

自從被診斷交感神經失調後,我聽到了不少過勞且/或交感神經失調後也發生失智症的案例。作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他的經歷「亢奮和緊張的狀況持續不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因為過勞所導致的神經衰落」似乎也符合,然而我非醫學專業,並不知道交感神經失調與失智症間的關聯

原本在看完本書後,覺得對早發性失智症的恐懼減少很多,因為作者在發病後雖然確實無法從事複雜、困難的工作,但他依舊能維持一定生活水平的作息:從事義工服務、參與教會活動、上醫院等等。然而,因緣際會看到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卻輕鬆地推翻了這本書塑造的安心感,因為在電影的結尾女主角的病況甚至比我罹患失智症多年的外婆還嚴重,幾乎完全喪失了語言能力

看來只能花錢去做遺傳疾病檢測來決定要不要繼續追蹤此議題了 💸

3. 社會文化

盲目的肉食主義:我們愛狗卻吃豬、穿牛皮?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7372

素食者在長時間與肉食者互動後,很容易從經驗中得知只要是牽涉「道德指責」吃肉的行為,很不幸地只會讓肉食者更抗拒素食主義。因此,在此我沒有要進行道德指責,而是分享在書中得知的肉食主義的手法,從體制、制度面來看肉食主義的問題。身為一個男性,雖然我是父權主義的受益者,但跟女性一樣也是受害者(只是程度不能相比),因此男性討論父權主義(如下方的《男言之癮》)、肉食者討論肉食主義,都是希望看到問題、破除迷思與改進現況

首先,是言語見證、承認的力量的使用:非主流文化,如女性主義、素食主義,會比主流文化,如父權、肉食主義,更早被定義,因為主流文化是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能隱而不顯,而非主流文化會早早被主流文化指認其異。因此,本書透過定義「肉食主義 Carnism」就是想將此一議題搬到檯面上來,透過確立其名稱來方便討論、認知到肉食體系的存在

再來,雖然在許多素食主義、講肉食主義問題的紀錄片中都有提到肉食主義「刻意隱瞞殺戮的事實」,但其實我的記憶有點淡薄,因為我的日常都市生活中根本沒有任何情境會提醒人殺戮的事實、我們根本無法見證殺戮的行為啊!有趣的是「我這一素食者,看了許多肉食主義的紀錄片還能對其殺戮的記憶淡薄」,也根本就是肉食主義刻意隱瞞的成功了。根據書:「精確而言,美國農業每年屠宰的動物數量達一百億,這個數字並未涵蓋每年殺死約一百一條的魚和其他海洋動物。每分鐘有一萬九千零十一隻動物遭到宰殺,相當於每秒三百一十七隻」,這是美國,台灣則約每年三億八千萬隻。究竟肉食主義需要的這麼多的生命、一堆被聲稱有足夠生活空間的快樂經濟動物到底在哪?透過書中給出的許多數據、點出肉食主義象徵上的隱匿(不確立其名),以及「這種曉得卻不明瞭的現象在所有暴力的意識形態中都很常見,更是肉食主義的本質」,我第一次深刻地體悟到經濟動物在我們生活中的缺席只能是實質上的隱匿(讓暴力隱而不顯),因為肉食主義很清楚知道消費者與經濟動物離得越遠,感受越低,人們便越不在乎、也無從在乎起

這本書中仍有許多其他肉食主義塑造現狀的手法,但我只想再提作者的一段話:

我們必須跨出體系之外,找回失落的同理心,做出的選擇應能反映出我們真實的感受與信念,而不是我們學到的感受與信念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要質疑群威、質疑體制、都清楚明瞭食肉背後代表著的殺戮,但對我來說真正改變我的是當我開始「同理」:我以前在切肉的時候,總是會想那切下去的觸感不知道跟切我自己的肉是不是一樣、當我回想起生命中許多與動物的互動經驗,我由衷地感謝他們與我們一同存在這世界上,讓我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當我觀察著動物後也能略知他們的喜怒哀樂與生老病死…因為我們能夠用心感受與同理動物,所以即使動物們沒人聰明、與人類有著許多不同,我們仍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減少對動物們的傷害、為他們的福祉發聲

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8710

我原以為這會是本比較學術地來探討父權主義的書,但其實是作者的散文集,多受作者生活中遇到的(講好聽點:不自覺;難聽:白痴)特權男性、社會上男性對女性的暴力事件所啟發。而恰巧身為特權階級的男性的我,能盡到的綿薄之力至少是寫下這段書評讓更多人看到吧

本書花非常多篇幅講述許多女性受男性性侵甚至殺害的事件。我很同意這並不是像新聞報導般地一個個獨立事件,其本質當然是父權體制的問題,但奇怪卻也不太意外的是如此顯而易見的事實卻鮮少被討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我想這大概就和上方的《盲目的肉食主義》提到的論點相同,因為主流文化比起非主流文化更具隱匿性、主流文化的既得利益者會有無意識地進行隱匿

作者也將世界上其他權力結構的失衡映射到男女權力的不平等,像是已開發國家為貧窮國家制定的種種自以為的善意,最終證明不過是權力結構下的強者的一意孤行罷了,實際上只是在越幫越忙

或許有些人讀了作者的那些比喻會認為「扯太遠」,但要驗證兩相似現象的關聯本來就非常困難,我個人可能會用「蝴蝶效應」的觀點來看,或許會比較好理解。我對於女性主義涉獵不深,但我想試圖在父權體制的社會中「指認」父權遺毒在人類社會的各方面影響,才能從根本上進行改善、避免重蹈覆徹,這應該也是女權主義作為一個相較非主流文化進行抗爭的方法吧

4. 漫畫

東京白日夢女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3529

如果一本談適婚年齡未婚的異性戀女子的漫畫要政治正確並不沾敏感話題,那我想大概一話就結束了:異性戀女子不需要透過找男人結婚來實現人生價值,完。所以與其政治正確,我們還是來談談政治不正確但又是一些人真切的煩惱吧!

我覺得本作品的成功之處可能是故事設定本身非常聰明:在適婚年齡的女主角們透過不同的男人及手段(例如:第三者想扶正)想要達成早日結婚的目標,但現實總會把她們打醒,最後當然還是引導到了女性可以不用透過結婚來強迫自己符合社會定義的成功。然後男主角選了個條件很好、有深刻過往的,讓人恨不來這角色,再由他來教訓女主角群與宣傳女性自主自立的真理:程序上達到教育意義、結尾十分正向,再透過人物設定讓觀眾接受作者的價值觀,合理!

除了劇情,本作的畫工非常適合搞笑漫畫,在搞笑的橋段會出現很多迷因等級的主角謎之動作,因此就比較能藉機開一些政治不正確的玩笑,例如:女主角發酒瘋,被居酒屋的阿伯們看到就會嘴說這個德性怎麼嫁出去。很多集的結尾會收錄不知道是作者自己想出來、還是真是讀者投書的感情諮詢,而作者的回覆不會很隨便,會先設法理解女子的立場再想點解決方法。當然這就跟找朋友諮詢感情一樣,有時候也沒啥結果、唯一理想的解決方案又不太切實際,但這似乎也就是人類感情 😆

紐約紐約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w_York_New_York_(manga)

這是個在 ptt 板上討論「冷門漫畫」很常出現的關鍵字,因此便打開來看看了,沒想到在 ptt 這麼仇女仇同的環境竟然可以看到許多鄉民支持男同性戀漫畫!

本作有點像是《兩個爸爸》的漫畫版,許多角色的經歷與《兩個爸爸》的兩位男主人翁都有些類似的經歷,或說這就是男同志們在幾十年前美國的普遍遭遇。然而,我認為此作品被稱為 BL 經典之一,或許是因為它和日本其他較早的 BL 作,如風與木之詩,在風格、場景、寫實程度上的應能算有顯著差異:比起外型較陰性、像小女生的童話風,本作則是不諱談性、男同志的性生活偏好、以美國紐約為舞台的男同志文化的寫實風,實為理解那一時代下男同志族群的好作品

但是,送上一個建議:劇情後半,當看到比較美型的男主發生了奇妙事故的段落,可以直接跳到事件結尾就好。作者可能不知為何到了後半段突然想要嘗試懸疑、卻又沒給到半點懸疑解謎要素或氛圍,硬生生拖了一堆篇幅,看完那一整段有時間喪失的空虛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