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下半年書單: 科技、週末休息、人物傳記、多元性別與角色

田少谷 Shao
15 min readJan 2, 2023

少年名叫吉爾伯特以太奇襲:一位19歲天才,一場數位與金融革命雙薪家庭進化論鋼鐵人馬斯克週末改造計畫:讓身心關機2天,打造快樂的365天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學酥油週休三日工時革命致未來的男孩們

Panama City, Panama

目次

0. 前言
1. 科技
2. 週末休息
3. 人物傳記
4. 多元性別與角色

0. 前言

開始前,放首或許是這半年來我聽到最飽含情感的威遠故事。原本想的是 平凡之路,雖說人生的一切,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會歸於平常,但偶爾回首當時的種種,可能還是令人不禁落下幾行淚或是興起一片惆悵

1. 科技

以太奇襲:一位19歲天才,一場數位與金融革命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379

雖覺得這本歷史紀實不錯,但以太坊距這本書出版才歷經了 5 年,那以後還得有多少本這樣的書呢?(短短一句話足見信徒的信仰)

對於信仰值已經夠高的從業人員,本書其實沒有帶來對這個技術的新洞見,單純就是闡述過去發生了什麼以及有哪些人參與其中。因此,簡短列出令我較為印象深刻的部分:

  • 如世界上任何的組織,以太坊這個現今看來與比特幣一起主宰去中心化世界的兩大社群,在草創期也無可避免地存在著政治角力,而描述那些橋段的章節…真是挺難的。然而,不知是本書有意為之或是事實便是如此,本書將 Vitalik 描述地挺冷血的,從一而終地為了以太坊貢獻,似乎不曾為了創業夥伴作出讓步、顯露過多的感情,令人有點五味雜陳
  • 在 2018 年初幣市崩盤前,團隊曾有計畫要出售 ICO 募得的比特幣,但最終沒有執行。事後,Vitalik 很是後悔當初天真地以為幣價會回來的幻想所造成的不作為 ,因為資金的消失導致原定的 3 年擴編計畫被迫改為要縮衣節食撐過 2 年。不過事後以太坊似乎是學乖了,因為這輪牛市以來確實不時有聽到基金會出售 ETH 的消息
  • 無論是工程師們熬夜寫程式、律師們為了承接案子也得摸清楚這一技術的特性與應用場景等的橋段,在一事業的初期,團隊成員們不計一切只為了成就些什麼的熱情,撇除健康考量,真是挺令人嚮往的工作場面!而我打從心底認為這些造就了現今這一新興產業的所有初創成員都理應享受其辛苦工作、不畏當時週遭人不理解的眼光的豐碩成果

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學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3493

作者作為一大交友軟體的創辦人,利用其公司搜集而來的資料數據(因此以下都只代表使用這交友軟體的族群)對性別、人類約會文化進行的作者個人的主觀資料歸納

除了那些較為廣為人知的原則, 例如:20 歲是各年齡層異性戀男性最偏好的女性年齡、白人男性是最受歡迎的異性戀男性族群、先撇除外表後(blind date)其實外表在約會這事真的沒有這麼重要等等,本書提到了許多是我從前所不知的:

  • 異性戀女性確實偏好年齡較長的男性,但 30 歲卻好像是個分界點:在此之後,異性戀女性反而會偏好較自己年輕一兩歲的男性
  • 異性戀求偶這件事存在「種族忠誠」,而女性比男性稍強(或許同性戀約會文化也存在這個特性,但本書較聚焦於異性戀)
  • 那些不被主流文化定義為有吸引力的人(不論是外型較特別、次文化等),可能是最適合交友軟體的族群,原因一方面是使用交友軟體可以大幅增加遇到潛在對象的基數,二方面是不同於既存的交友圈,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人的隱私性高出許多,因此人們可以更忠於自己內心所好,不需要擔心朋友的眼光與評論。甚至有另一種可能原因:當人們看到特別的對象,心中會浮起「這人這麼特別其他人不一定敢嘗試,而我敢上前勝算肯定比較高」的想法…所謂情場如戰場?

當然,作者的個人解釋也有令人不敢苟同的地方,像是作者引用自家的資料「只有少數人會對雙性發訊息」來佐證雙性戀並非真正的性取向???我想這足以顯示出這整本書只有數據的部分是客觀的、對數據的解釋則完全是作者主觀的

最後,關於交友軟體,想引述一位朋友之言:相較於前人,交友軟體就是現代人受惠於科技的地方,因為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接觸到很多各式各樣、跳脫自己舒適圈的人們,感恩讚嘆科技

2. 週末休息

週末改造計畫:讓身心關機2天,打造快樂的365天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053

雖然本書廢話不少還夾帶著作者的宗教立場,但有些建議我實在非常認同,因此簡單條例

  • 現行常見的週休二日、一日工作八小時是前人透過抗爭、革命爭取而來的,我們大家都應盡自己的一份力去維護個人的工作與休息權利
  • 週末斷網、對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做出限制,有意識地將工作、虛擬世界與物理的生活及體驗劃分開來
  • 對於伴侶而言,刻意而為地在週末規劃出相處的時間,並設法避免相處時光受到阻礙,例如:為了達到效率至上(空閒時間就是要拿來解決問題)而總是用寶貴的週末探討感情問題、吵架;處理感情問題可考慮於平日方式處理(雖然聽起來沒好到哪去)
  • 與上一點同理,可以不將家事全部堆到週末,而是分攤到平日,這樣就能確保週末有完整的空閒時間與品質

然而,書中有一點是我個人是不同意的:本書提及現代人的許多工作文化好似是公司們「有意地」設計來讓員工無止盡地工作,像是將提供優良工作環境的科技公司們描述成「天堂般的辦公室,其實是血汗工廠」

我相信有些公司是如此,但事情不該如此被簡化。同樣舉科技公司為例: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加班與否本來就是個人選擇。不加班當然會承受來自那些願意加班同事的壓力,或許會因此相形之下產出較少、最終導致被辭退,但這就等價互換。如果是有能力、有選擇的人才,那也可以去找一個薪水較少但沒有加班文化的公司,像是書中提及的 Basecamp,說不定算起時薪來還更高

另一方面,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選擇去優先獎勵、升遷願意加班的人,這樣也才對他們公平。既然這世界就是存在著身為工作狂的人類,只要加班是他們自願的、他們真的比較不在乎從事其他個人嗜好或拓展人際關係等,那我認為:公司們若能客觀地認知加班的利弊,便不需提倡、也不該禁止加班,而是去制定良好的制度讓各種工作時數偏好的員工都有一席之地、也有相應的公平獎勵機制!

2023.07.24

事後來看這段,雖然我仍認同公司提供更優良環境的動機不該被簡化為剝削,但既然休息是基本人權,無限制的加班就是錯誤的、不得無限上綱。因此即使允許加班也要有界線,例如:每人每週只能加班 X 小時,超過者應懲處以達阻止之效。推薦觀看超級歪的 Goblin Mode & The Rise of the Anti-work Movement: Why Young People Don’t Want to Work Anymore?

週休三日工時革命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472

本書週休三日革命的概念來自:研究顯示,一位上班族每天平均的專注時間 < 4 小時,因此若能提高上班時的專注時長,那即使減少上班日數,理論上也能保持同樣的產出。因此,一間澳洲的公司舉行了這場社會實驗,其方式為:週休三日、薪水不變,但員工有被告知這是種「交換」、並非免費的福利,只有達到與從前五個工作天的同等生產力才能享受週休三日

當然,實驗的結果是多數人都能真在四天內達成以往五天的工作量,而他們的生活、工作滿意度、身心健康等都有所提升(若結果並非如此,那大概也不會有這本書)。然而,確實有少數人難以適應或是達到目標,尤其是管理階層?這點倒是蠻有趣但沒有被深究的小細節

我個人認為這整件事的關鍵在於:週休三日是個交換且薪資不變,參與者們因此有動機去自省該如何減少以往的時間浪費以增進效率,包含書中描述的許多員工自組的討論、更有意識地減少開會的數量及會中的冗贅議程,總體而言多出了許多以前所欠缺的對於流程上的檢討

但是,我對於這結果的有效性存疑,其原因是:本書的依據只是一間公司的一場實驗,也沒有足夠的事後追蹤資料,因此一來樣本數不足、二來實驗結果頂多只表示短期可行、長期則是未知

然而,我覺得能說:一間公司願意進行這種實驗,就代表著它真的在乎員工的福利並付諸實行。既然這個實驗的過程牽涉勞資雙方的互相理解與找出符合兩方利益的最佳解,至少員工對公司的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項可預期的結果!

最後補充一點:於 週末改造計畫:讓身心關機2天,打造快樂的365天 一書中,有位受訪者提到,既然採行了工作四天,那薪水相應地減少就只是種取捨罷了。確實,即使週休三日長期而言產出就是會降到原本的 ~80%,彈性地提供兩種工作時數與相應的薪資仍能顯現出一間公司對於員工福利的重視,那麼這工時革命也仍舊是非常有意義的

3. 人物傳記

酥油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8266

不知為何,總覺得描寫關於西藏的書都有種蒼涼、令人身歷其境的魔力。讀酥油令我不禁回想起我在一個大雨天,於成大附近現今已歇業的 Masa Loft 讀到 轉山 時的那種孤寂與震撼

本書是作者自身經歷的改編,而以小說的體裁呈現確實給人與 轉山 的體驗不同,有時候難以分清到底女主角梅朵(作者)與男主角月光的經歷是真是假,像是她倆人在叢林失蹤的故事,那魔幻迷亂的情節跟 神偷天下 的主角於雲南一代躲避冤家的情節般精彩,令人不禁有點懷疑:作者自己真有著這麼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又或者是本書的結局,難道現實真的如此地莫名其妙卻又刻骨銘心?看完真的不禁淚下

順道一提,本書似乎被定位為與從事貧童教育相關。雖然女主角確實是為了投入孤兒的教育工作而前往西藏,但在我看來本書更多的應是關於作者的愛情及她對西藏那片土地的情,而貧童教育與其他議題,諸如宗教的怪力亂神與信眾的愚昧等,似乎較為其次。而書後段暫離西藏的部分,相比之下精彩程度減少了許多,因此…建議快速翻過跳到結尾就好

少年名叫吉爾伯特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5395

在此之前雖對 BL 漫畫並無涉獵,但一看介紹得知這是本關於在 1970 年代首開 BL 漫的故事就立刻從圖書館借了。原以為本書會著重於如何與體制對抗、將 BL 這一題材帶進日本社會,沒想到這部分只能算是輕描淡寫地帶過,更大一部份反而是作者在創作風與木之詩(封面)之前,將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女漫畫家們聚集在了「大泉沙龍」,彼此競爭、激盪思想與共同生活的往事!

漫畫家的創作歷程,對熟悉日本漫畫的人,大概會立刻聯想到 爆漫王 吧!我認為這本自傳的內容是更加地深刻,大概是因為作者與當時其他女漫畫家的競爭關係,並沒有像在爆漫王中那樣地充滿「友情、努力與勝利」的正向,而是令作者飽受身心的壓力,最終必須在漸漸地遠離那些耀眼的競爭對手後,作者才能全心全意地創作其代表作。將自己當時心境、對其他競爭對手的感受赤裸裸地寫下,以及其他像是挑戰當時男性編輯們性別價值觀的場面,都令人感受到這本自傳的真實

不過,本書前半描述大泉沙龍的段落整體而言較為歡快、引人入勝,因為後半部不只描繪作者自身的心境,也為了交代清楚風與木之詩的創作背景而有較多不帶感情的時代資訊,這閱讀節奏的明顯落差算是令人比較稍微失望的部分。但總的來說這是本很令人享受的當代自傳,挺令人意外一位漫畫家在長篇文字上的表達能力也是如此地生動

鋼鐵人馬斯克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14314

個人認為一本接近 400 頁的自傳來描寫 Elon Musk 真不嫌多、甚至是有點不足,因為相較於其他偉人傳記,馬斯克做的事情真是包山包海。光是他創辦 Paypal 的前身 X.com 大概就足以作為其他人物傳記的主軸,但 Paypal 當前受人的關注程度早已遠不及他的其他幾大事業 SpaceX, Tesla, SolarCity 等

我想馬斯克的創造、技術、設計及獨特的管理模式等眾所皆知,因此只想談一個較少被提及、以我個人觀點來看他特別擅長的領域:財務,或說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解

整本書充滿了他對於成本控管的要求(先不論這些要求合理與否)以及對於各公司財務狀況的描述,諸如:儘管 SpaceX 已經有非常密集的火箭發射行程表,但他很清楚每次發射的利潤是多少以及當前技術限制下造成未來可以成長的空間;總是要求員工要以打破業界常規模式的異想天開手法去降低生產成本;總想著以擴大生產規模以達到規模經濟進而壓低成本的做法

至於對資本主義社會運作邏輯的理解,這個描述似乎有點極端,但我想能以以下他的一封在聽到員工抱怨公司遲遲不上市後寫給全體員工的信,透過他對公司上市的利弊、多數投資人都是不理性且自以為的韭菜的見解來闡述:

SpaceX 有些人不曾經歷公司股票上市的經驗,可能認為上市是值得嚮往的。事情並非如此,尤其如果上市公司有重大技術變革,公司股價會因為內部營運結果或外在經濟環境變化而巨幅震盪,大眾很容易陷入集體恐慌,而把創造偉大產品的美好理想忘得一乾二凈。

對於那些自以為比公開市場投資人更聰明,並會在「對的時間」賣出 SpaceX 股票的人,讓我幫你打消這念頭。如果你真的比多數避險基金管理者厲害,那麼不必擔心你的 SpaceX 的股票價值,因為你可以乾脆投資其他上市公司股票,並在市場賺十億美元。

4. 多元性別與角色

致未來的男孩們: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7642

這本書並沒有太多出乎意料的內容,畢竟日本社會性別不平等的現況就如同多數人所認知:或許相較於以前已有改善,但仍是個重男輕女、充滿 有毒的男子氣概 的所在,不論是職場上對於女性升遷的歧視、男性被期待要承擔家計,以及整個社會對於秩序、壓抑個人意見的氛圍等等

作者不只身為一個多為女性客戶承接離婚案件的律師,也是兩個兒子的母親。因此,除了有毒的男子氣概,或是說這一切都互相牽連著,本書也花了非常大篇幅在討論性、性教育,例如:傳統異性戀男性向的成人片根本是幻想片,目的只是為了滿足男性的征服欲,很大程度忽略了女性對於交流、前戲或是故事場景的需求

有趣的是,本書中有則小故事或許看來不完全相干:作者讀國中時,班上的女生提議做巧克力給全班男生,但送禮時卻一一被男生們拒絕了。理由是:男生們覺得情人節每人收到的巧克力數不同,所代表的受歡迎程度差異太殘酷了,因此乾脆講好集體不收…

但實際上,我想這不只是對社會傳統的反思,也再次指出很多時候人們對事務、世界的理解總是差異挺大的,就如同人們對於性別這議題一樣,而唯有透過不斷吸收反面論點、思考、和不同的人們交流與討論,才能逐漸拓展自己狹隘、充滿社會既定印象的思維

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692

如同性教育在學校教育的缺失,情感、關係教育亦是如此

這是本專為想要兼顧家庭與工作的雙薪家庭的工具書。我想本書最簡單而重要卻最為人所忽視的原則是:若伴侶的共識是要一起構築未來,那任何一人的決定都再也不是個人決定,其影響範圍永遠都是兩人、這段關係。因此,若是有人為了個人職涯發展而決定接下更繁重的職務、有人被迫接受了公司調班的安排,這些人或許都沒意識到這些看似個人的改變都應該經過溝通,因為這些決策都必然影響著兩人的關係、以往對關係的想像與日常的安排

當然,溝通是更根本的前提,因此本書提供了許多伴侶可以討論的話題與方式,包含:價值觀、個人理想上的職涯規劃、可能的居住地、類似於專案管理地定期回訪以上話題、3 分鐘聆聽練習(一方負責講,另一方安靜聽三分鐘而不發問、不做評斷)等。市面上類似桌遊的情侶關係卡牌大致就是這用途

最後,可能是因為我開始看了 道德浪女,我不禁對雙薪家庭這個主題有種被主流文化潛移默化的感受,畢竟雙薪家庭是最符合當今社會主流一對一關係的組合。這兩本書處理的議題固然不同,但稍微提醒自己在看這種工具書時,不要自動帶入了像是「一對一關係才是人類感情的正解」的假設,我想也不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