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上半年書單:複習 2008 金融海嘯、女性故事、自我成長

田少谷 Shao
27 min readJul 1, 2022

深海密碼大賣空使女的故事無瑕的程式碼:敏捷軟體開發技巧守則我在世上最困難的行業中,打造事業大債時代我為什麽告別高盛當女孩成為貨幣地海巫師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

被拍的不太美的美麗小琉球

目次

0. 前言
1. 奇幻
2. 金融投資
3. 歷史
4. 軟體工程
5. 女性
6. 自我成長
7. 生命經驗
8. 政治
9. 自然人文

0. 前言

上一次的 2021 書單 是以年為單位,但這半年來實在看了不少書,為避免本篇過長而決定嘗試縮短週期。

相較於上一篇,這次不依照個人推薦程度分段,而是以書籍的種類,因為個人的偏好變得很快…現在回去看那篇,已經不太認同那些推薦的程度了 😅 這次的個人推薦程度只會反應在介紹的內文長度;而分類的依據也沒有很嚴謹,只是需要稍微分段一下。

一如往常,來個背景音樂吧!

1. 奇幻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1367

奇幻小說界大名鼎鼎的地海系列的首部曲,而大部分非奇幻小說迷最早聽到地海一詞大概是吉卜力的地海戰記。看完之後確實從中看到許多後世奇幻作品引用、致敬的元素,像是龍騎士四部曲(或稱遺產四部曲)的真名、魔法是靠理解真名才能驅動,這些設定基本上與本著相去無幾。因此,我很興奮地在看完第一本後打開續作地海古墓,卻覺得難以下嚥、無法與第一本相比,但也可能是我耐性太差還撐不到好看的地方就放棄了。

總而言之,這首部曲雖然篇幅不長,但光是從其英雄旅程完整的架構及豐富而簡單的魔法世界觀就不難想像為何它是幾十年前的當紅之作。看慣了動不動 400 頁起跳的現代奇幻小說,這本實在是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引人入勝的經典!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06951

這是在中崙圖書館(特色館藏為漫畫)無意間發現的。原以為是個關於大海的故事,雖然確實有關聯,但其實是在討論神的存在、生物是否能創神。

由於作者都留泰作人類學博士的背景,本書的劇情富含多樣的人類社會文化,而這些內容其實也不亞於主線對於神一議題的探尋,包含:奴隸制的建立,可以透過將語言不互通的人們聚集(巴別塔),以高壓的管理方式剝奪其空閒時間、強迫勞動;群體的未知力量,包含心電感應等,甚至能超越神性;異星人之存在;甚至是帶點地海系列的真名的元素在。

記憶不可信,但或許能說這漫畫是我這輩子閱讀過最深廣度兼具、劇情變換而不落俗套、畫工極高的著作。雖然看完後仍有許多不解的疑惑,但整體感受就和閱讀完一本奇幻小說一樣,身歷其境、彷彿走入故事中的世界。如果在讀後想看看其他人的見解,推薦這篇以作參考!

2. 金融投資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26972478957

原想將本著作與下方的大債時代一起講,但這大概是我這輩子看得最入迷的金融書籍了,因此還是決定好好單獨敘述它。本書所改編的同名電影也非常的精彩、金融知識密集,但書所包含的複雜金融商品的細節、比起電影更深刻的人物刻畫,以及與主題「大賣空」相襯的諷刺口吻,實在令人在讀後感到酣暢淋漓!

故事聚焦在金融海嘯時,一群少數清醒的從業者的行為、決策與內心狀態。透過對主角群的描述,本書不僅帶出了抵押債券、次級抵押債券、CDS、CDO 等背負臭名的金融商品的來源及用途,也揭露當時信評機構的無能、大型金融機構的生態鏈(例如:「高盛是主導遊戲的孩子王,美林是沒人氣的小胖子,能參加遊戲就已經很高興了」、「信評機構是進不去華爾街的人的居所」)、金融機構與平民百姓在被金錢慾望沖昏頭時一般無知的模樣等等,當然也有指出整個事件的核心:「華爾街本來就貪婪,那幾乎是一種職責,問題在於獎勵機制助長了貪婪…如果人不需要做聰明的決策,做了愚蠢的決策還可以致富,你期望他們做出聰明決策的機率是多少?」

除了以上所述,這本書還有太多是難以用三言兩語解釋的,只簡單以我個人對四路主角的所感作結:

  • Micheal Burry 作為書中或許是最聰明也最堅持已見的人。他雖然鄙視自己的投資人,但當他獲利了結卻得不到任何人的肯定時,他也感受不到勝利,因此最終關閉了基金。我想,他在這事件後終於看透了金融市場上參與者的人心
  • Cornwall Capital 的兩位仁兄,儘管不像 Burry 一樣智商超群,但仍然是靠著發現選擇權定價錯誤的實力而賺到了災難財。電影中增加了一個兩位仁兄在賭場為自己賺到災難財而慶祝的輕浮態度,但實際在書中,這個段落是他們的自白,足以凸顯那只是電影的人設
  • Greg Lippmann 大概就是整件事情的縮影:對他這個業務員來說,既然公司獎勵他的基準是他賣出 CDS 的交易額,那他當然也沒必要對公司忠誠,巴巴地為公司擔心賣出 CDS 後公司會遭遇的最壞情況。簡單來說,就是激勵機制錯誤,導致參與者依循錯誤的準則而作出了對整個系統不利的行為

而 Steve Eisman 雖然是最有趣的主角,會對著這荒謬的一切破口大罵、爆怒跳腳,但本書將他描繪成把這一個際遇當作一個教訓他長期心有不滿的金融市場的大好機會,相形之下似乎就比較難讓人感受到他在這場亂世中的睿智。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43242043879

如上所述,與大賣空同以金融海嘯為背景,本書深度雖較淺,但我個人會將其評價為理解世界金融、銀行業、金融心理學等的入門首選之作,因為這本書涵蓋的範圍不只是美國,也將許多大國的金融體系一併納入考量,將「各國的金融業是如何走到 2008 這一步」此一議題的來龍去脈進行了全面性的探討。

雖然我說大賣空一書的總體深度較深,但我認為有兩個主題卻是本書勝出的,其一是真實的金融世界並不符合鐘型曲線/常態分佈。大賣空一書只提到 Cornwall Capital 的兩位仁兄發現選擇權的定價常低估了極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但本書對於市場效率一說的無用及為何人們總是錯估金融市場的風險,有給出更全面而有系統的解釋,例如:量化分析的資料來源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垃圾進、垃圾出」。全球經濟至今也不過幾次大崩盤,怎能預期一個資料庫中只有幾筆資料就有辦法應對呢?

其二是,本書一再提及人性的貪婪才是這一切的根源所在,諸如:多數人從不會對金錢的多寡有覺得「夠了」的那天;「我們太沈迷擁有自己房子的需求,我們那危險、長期而創新的房貸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市場用盡一切辦法要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因為資本主義就是設計來利用貪婪、希望人類在無止盡追逐資本的過程中讓社會一併變好,那麼一次又一次的大崩盤說來本來就是這系統的一環。我們能做的又有什麼呢?或許也只能多讀點這類的書,以歷史為鏡,自私自利地保全好自己吧…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43242328734

本書不愧是許多金融從業人員都讀過、多數認為十分精彩的書籍,實屬理解投資機構這一資本主義運作的核心產業之一的理想入門讀物。

書的前半段描述作者初入高盛的年代,那時高盛仍維持著客戶至上的優良文化,截然是一個追求資本主義至上的理想鄉;後半段則急轉直下,當公司文化變成數字、業績導向後,這些機構的貪婪、立場衝突等就逐漸浮現。緊接著 2008 金融海嘯的發生,金融機構越來越為人所不信任,最終以作者的離去、以產業吹哨者的身份投稿「我為什麼離開高盛」一文作結。

作者所感受到的公司氛圍的轉變,我猜測或許也跟其職位逐漸高升有關:職位較低,自然接觸到的產業真相也較少。因此,個人覺得有點可惜的是作者並沒有坐到組織中最上層的職位,而很多考量與計算卻是人不在其位便不能得知的。他的經歷固然代表一部份金融從業人員的所見所感,但畢竟沒有包含到上層那些人,讓人不禁好奇,是否職位再上去就會對作者於書中所寫的事件、想法而有更深刻、徹底的認識與權衡?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885

首先要說,本書並不是法拍屋專論書,更是一本入門但挺全面的房地產投資書;而 18% 之標題也只是比較…引人注目的寫法,或說 clickbait。

看這本書其實完全沒有購置房地產之打算,只是作為一個懷抱「人人有房住」的過度浪漫者,很想知道房地產投資者的心態與知識內涵。看完後,雖然對一些細節之處較無著墨,例如:以租金之預期報酬率所求得的合理交易價的計算方法,但對於作者以投資客之角度提供給自住者的意見仍感到有些受用,例如:作者建議自住客若無立即入住需求,在購屋時仍應以投資客的角度來看待房價的合理程度。畢竟若是被美輪美奐的內裝沖昏了頭而在房價上買貴,不如一開始就理性看待房價,買個合理價後自行裝潢。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638

這本書和上方的小資族的不動產煉金術主題類似。深度雖然較淺,例如:並沒有將租賃契約放在書中並逐條解釋,談更多的是擔任二房東的一些心態、大概念,而閱讀起來也引人入勝許多。或許有個能更好地描述兩書差異的方法:這本書是介紹二房東這個職業的書,而上方的則是購屋教學書,因此少了些專業的購物建議、多了些跟這個職業相關的日常樣貌與未來可能。

整體看下來,裝潢相關知識與成本的估計固然重要,但二房東一職的核心仍是處理人、了解如何與房客應對的智慧。

題外話:直到作者於書中描述自己身為女性二房東的際遇之前,我一點都分辨不出撰文者的性別。不知道是自己太過遲鈍還是這種不露性別特徵的文筆確實是一門獨特的寫作技能?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1577

其實有點猶豫該不該放這本,因為它雖然有些令人無法苟同的言論,例如:建議年輕人從事不有趣而較高薪的職業,以儘早開始累積資本,但也有破除許多常人會有的錯誤金錢思考,包含計算退休金時,忽略了最大的風險是活得比預期久,或更廣泛地講是人類對於預測未來的能力極差而不自知;綜合歸納韭菜投資人的行為:缺乏自我控制力、不願認錯、價格的錨定效應等。最後仍決定列出這本書,一來是因為我認為這本書的觀念對多數人仍能稱得上是足夠受用了;二來是對於書中提到的許多觀念,在進行反思之後我自覺也收穫不少。

3. 歷史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489

讀墨的 Youtube 頻道 得知的歷史改編漫畫。除了鄭成功被畫得很像鬼一樣令人納悶這到底符不符合史實,其他部分都十分有趣,成功地讓歷史不好的人很沈浸於其中。而且取名是站在荷蘭人的角度來說鄭成功才是「侵略者」,這個與歷史課本相反的觀點很值得反思!不過,個人對於歷史改編的作品其實有點頭痛,因為一旦有改編的成分就要提醒自己有些內容是虛構的,但歷史不好又不知道是哪些段落…除了比較誇大的地方,有時候真不知道到底是漫畫的表現手法,還是歷史就長這樣。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159

一本繪圖非常可愛的繪本。書中提及加拉巴哥島的各種動物固然可愛有趣,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達爾文曾為結婚與否困擾許久,於是他將結婚的優缺點一一列出如下:

好處:有小孩、年老時有人陪伴

壞處:嚴重損失時間、買書的錢會減少等等

最後他決定去找表妹求婚。將結婚的優缺點列出來後仔細考慮這一行為,好像也不這麼令人意外,畢竟結婚跟人生其他的決策可能也沒太大分別,而對做科學研究的人來說,理性分析一件事的利弊再行動也是挺常見的。

4. 軟體工程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9897

一本極具爭議的程式工具書。身為一個生活及寫程式上都有點潔癖的人,除了少部分因為程式語言不同造成的最佳化習慣差異,算是同意大部分 (75%?) 作者的建議,例如:The Step-down Rule,閱讀程式碼應該是如同閱讀一份資料,從上到下、廣度漸減而深度漸增,因此同樣 visibility 的 function 會被放在一起,有助於以檔案為單位的 review。

然而,當我試圖在團隊內宣揚 Clean Code 教派的教法時,再次以同樣的 Step-down Rule 為例,對於那些閱讀程式碼都是在 function 間跳躍的人而言,Step-down Rule 就只是「在乎程式碼乾淨程度的人的個人意見」,一份程式碼從上到下的排列對他們實在沒太大意義。於是,我理解到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如此例般地主觀而充滿爭議性。

儘管如此,我還是會推薦那些在意程式碼乾淨與否的人這本書(不在意則不特別推薦),因為有些情況在自己遇過後雖然會有個大致的準則,但能看到別人也同意這一件事便能加強自己的信心,像是:比起短而模糊的命名,我更偏好長但較具解釋力的命名,不過有時候總有點擔心自己是不是在破壞程式碼的乾淨程度。而看到作者也是採行這一原則後就可以掃除這種不必要的憂慮。總而言之,就是多看看其他工程師歸納的寫程式原則有助於反思!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04388

矽谷輕鬆談得知的 Basecamp 系列書籍之一。有別於時下很耀眼的科技巨頭們的存在,Basecamp 是個堅持不擴張的小型 SaaS 公司,而這本書是關於其經營的哲學。

本書的形式是以一則又一則的作者建議為單位,像是:當個工作狂不會真的增加生產力(當下還是會吧?),只會讓其他同事感受到壓力、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等。這種形式的建言書個人不甚喜歡,除非能做到如原則般,透過展示觀念後的邏輯,以許多實例為輔,並適時地加上「只是個人的經驗總結」來提示讀者要保持批判性思考。否則,很多時候其實不太確定這些建言是否只是倖存者偏誤。不過,我想這些建議仍然對任職於小型科技公司的人們有所幫助,不失為看看另一個倖存者的好機會,畢竟市面上多數的書還是關於那些科技巨頭。

5. 女性

圖片來源: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50483

一本關於女性故事的文學。對比較沒有文學涵養的我來說有點理解困難,讀完時也不太理解這些故事哪些是真、哪些改編自傳說、哪些是作者自創,只單純覺得故事還算有趣、寫得挺美的。但後來想想或許本書的用途很單純:比起常見的父權史觀、我們生命中接觸到的許多男人的故事,本書只是想寫下更多女性的故事為世人所知,無論年代、真偽。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633

若將各國高級夜店裡的角色分為四種:年輕貌美的女性,又稱作女孩、邀請女孩進場以收取費用的公關、客戶及夜店經營者,本書主要描述的是前兩者,女孩及公關,因為多數夜店是以異性戀男性為主要客群,因此女孩是吸引客戶的動機、公關則是將動機帶入場域的媒介。

作者想探討的是女孩受到什麼誘因進入夜店、公關如何維持穩定的女孩來源,以及有哪些更多的心理因素、社會權力結構,促使這些角色忠實地履行他們在夜店的任務。儘管這四種角色確實都是在夜店中各取所需,但作為產業核心的女孩們並沒有得到相符其重要性的報酬,而是被公關及夜店以免費但通常品質低落的餐點酒水及「體驗上流社會」為名義作為生財工具(原來是實習生制度?)。

本書的書寫方式比較像論文,但遇到專業術語會輔以實際案例,各方角色的心理層面也涵蓋地很周全,例如:有成天幻想著未來能利用上流客戶而發達的公關、本身就屬於上流社會的公關、也有認清自身與客戶社會地位差距而以轉換跑道為目標的公關。夜店大概就是個性別及種族歧視被成倍放大的小型社會,但在背後支撐著這個產業的心理操弄、金錢邏輯並無二致。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2948

很多人將本書跟歐威爾的 1984 相提並論。我個人確實認為這兩本書是挺相近的,都在描述一個平民自由被剝奪的反烏托邦未來。但說真的,我在閱讀這兩本書的前半部分是感到有點吃力,因為當下還不知道一些對於環境、人物內心的細膩描述的用途,所以要撐過去才可以領略到劇情推進後的精彩之處。不知為何,這本書我撐過去了,1984 卻沒有。

就個人偏好來說,我還是更喜歡同為反烏托邦的青少年小說飢餓遊戲。使女一書雖然是個在文學上更出色的大作,但描繪的越深刻、場景設定越考究,就越讓人相信書中所述的一切都很可能成真。而在看飢餓遊戲時,其實讀者們都很清楚這只是單純虛構,未來成了一個每 12 年就要辦一次飢餓遊戲的瘋狂社會的可能性實在不高吧。因此,讀飢餓遊戲是輕鬆的,但讀使女卻會令人不斷思考、擔憂這一切是否將會成真。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感受。

雖然看到描述基列國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安排時常常感到噁心,但撇除這些令人生理上不適的部分,不得不說本書的文筆非常收放自如。例如,談論到性的時候有時可以很直白、有時會透過譬喻來描述過程、有時卻選擇運用隱晦的字眼輕輕地帶過,這些豐富的表達選擇讓人不會感到疲乏並彷彿歷歷在目。我想在不久的未來,我會去找原文版,既然中文翻譯都可以達到如此境界了,那原著必定更加精彩!

6. 自我成長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362

本書對各界人士的晨間習慣進行採訪,集結成冊,然而採訪案例的數量實在不少,看來有些勞累,總結來說約是以下三點:

  • 大部分被採訪者有固定的起床時間,七八點較少數,多落在六點半以前
  • 多數人於早晨時會進行思考、冥想、閱讀、規劃等,晨間運動是最熱門選項;不少人都特別提到會避免看手機、信箱等,過早進行跟工作相關的內容
  • 很多人會在睡前列下待辦清單或計畫、備妥隔日的用品(例如:運動裝),但有趣的是不少會列下清單的人都不介意預計的事項沒有達成,因此這個行為對一些人比較是減少腦袋的負荷或是降低隔天執行早晨計畫的阻力

當然,個人適合什麼睡眠時間,有不少科學研究指出主要取決於自己的生理時鐘,並不是人人都得早睡。只是很多人如我一直處在一個自知是不健康的睡眠規律,適時地檢視、透過嘗試不同的睡眠時間來找出自己合適的節奏,對健康的生活應該挺有幫助的,參見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7097

這本書的精彩、作者文筆的精妙,我想可以這樣闡述:這本書對於食物的描繪,令我身為一個素食者對於吃素的決定感到有點懊悔:我這輩子永遠無法親身體驗作者筆下的那些滋味了。這種感受,是我不曾在日常生活中經過任何一間非素食餐廳所萌生過的。我甚至不禁想:如果是為了一試藍煙餐廳所謂的「將烤肉的時間算得準確,就會看見一縷藍煙升起」的肋排,搭配上美酒與爵士樂,這樣破戒是不是也算破個徹底而不浪費了呢?

當然,對於食物的描述還只是本書的配角,主軸如同書名所述是關於在作者在餐飲業的創業歷程。作者堅信從事餐飲業最重要的是「款待 hospitality」:不只是態度友善、盡力記下每位客人的偏好以給予客製化的體驗,更要想方設法地做出超乎顧客期待的嘗試。書中的案例當然不乏接受客人提出的特殊料理挑戰、在佳節時贈送點心及自掏腰包購買慶祝道具,而真正令人感受到其款待哲學的是那些處處為客人著想的自我改進:不拒絕單人食客即使會佔用雙人桌、將餐桌的長度拉長但距離縮小以增進同行者的談話容易度、無畏地在客人表現出不滿的當下就立刻介入以進行補償等。即使我人生至今也沒有遇過如此的款待,但不需要親身體驗就知道這些行為會令多少人成為其忠實客戶!

除了待客之道,作者的團隊領導理念也十分令人認同,例如:將員工視為首要款待的對象,再來才是客人;信奉 Robert Greenleaf 的僕人哲學,將管理階層作為輔助前線員工的後盾,讓面對客人的第一線能夠盡情發揮等。其款待理念當然也延伸到社群,「企業若能明白為社區創造財富可以發揮多大威力,那它創造財富的機率也會大增。我還沒看過,前院被闢為花園的房子,價值會降低。反倒是一旦某家的主人開闢了花園,鄰居很可能群起仿效。」

三言兩語無法涵蓋作者款待哲學的一切。無疑地,這本書是我這個素食者本年度覺得收穫最多也十分享受閱讀過程的一本書。最後,本書的行文流暢、引人入勝勢必也得歸功於譯者的精彩詮釋!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792

冥想(或是體驗頂空)似乎是近年來一種新興…的心智訓練?也是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中許多受訪者的晨間例行事務。

我認為本書及同系列影集冥想正念指南確實給了很多幫助理解心智的解釋與譬喻,例如:冥想很像是坐在大馬路旁,不要嘗試走到馬路上去試圖阻攔任何一台車/想法,只要靜靜地看著/察覺不停歇的車流/思緒經過就好了;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選擇要沈浸在各種情緒與想法中,只要我們退一步,在一旁察覺、承認它們的存在而不加以干涉,就可以跳脫負面的迴圈(正面當然也是)。

礙於個人難以養成規律嘗試冥想的習慣,我尚未從這一活動中感受到實質可見的成效,但我同意嘗試著去察覺想法而不介入、將生活中的注意力有時移出腦海中並轉而放在物理世界的事物上,確實是個會讓大腦事後感到稍微有點輕鬆、清醒的有趣體驗?!(不知是否為心理作用)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7931

或許是因為種類相同,閱讀這本的體驗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差不多:一開始覺得書講的挺有道理的,輔以足夠的案例來闡述主軸毅力對許多人的影響,但不久後就開始疲乏了。

因此,以同樣的條列式簡單整理我個人的收穫:

  • 熱情是構成恆毅力的一個因子,但並不是指投入的熱切程度,而是長期不變的投入。熱情比較不像是天外飛來的靈感,而是羅盤,「它需要時間打造、校準,直到找到正確的方向,在前方漫長蜿蜒的一路上,指引你到達想去的地方」
  • 刻意練習是指有意識的設定目標、不斷地做出改善,以挑戰更高深困難的境界,而常聽見的另一詞「心流」一狀態則是出現在挑戰與能力相當時。不過研究顯示隨著技能的專精程度提升,體驗到心流的頻率有隨之上升
  • 我們應當讚美努力,而非表揚天份,因為表揚天份會潛移默化「固定型思維」,但「成長型思維」才是有助於培養恆毅力的:有努力就會有所進步

7. 生命經驗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95992578721

這本書網路上的介紹不少,內容是作者三次瀕死經驗的描述,並依據這些難以以現存科學驗證的經驗進行關於宇宙起源、穿越時空等的推論,其部分內容與 Netflix 上一影集 死而為亡:彼岸的世界 相關、甚至可說是十分相近。身為一個非物理天文等本科生,我無從判別這些推論邏輯的正確性,但既然許多人都有相似的經驗,或許…有一看的價值?!

其中有些推論確實挺有趣的,像是人類可能具有心電感應的能力,令人不禁想到三體的相關情節;多維空間的論述,有一本漫畫 4D 倒是解釋得更清楚,雖然維度的組成並不相同但思考的出發點類似!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965

亞斯伯格一詞近來雖時有耳聞,不論是台北市的柯市長、Tesla 的 Elon Musk,但多數人對其「特徵」的了解大概仍有限,如同我在這邊使用特徵而非「病症」的原因:根據此書,亞斯伯格有輕重之分,不該被一概而論為病症。用「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來描述可能更恰當,因為亞斯們讓人類社會有了更豐富的多樣性!

本書對泛亞斯伯格做了簡單而全面的介紹,包含其光譜:從最嚴重的自閉症、常聽到的亞斯伯格症到社會上其實不少人都帶有的「亞斯特質」;帶有亞斯特質的人在生活上遇到的障礙;大量提及許多亞思作家自述關於其生命歷程的著作等。讀者如我可能在這些描述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不論這是否真的代表自己帶有亞斯特質,又或者只是不符合一個完美的典型人類(NeuroTypical)所具備的社交技能。

雖然本書比較不是一本富含情緒的書、更是一本介紹型的知識書,但在讀到許多亞斯人的故事後,我仍對一件事感到不忍:很多亞斯人終其一輩子都在懷疑自己為何無法像其他人(NT 人)一樣自在地融入社會,直到某一天接觸到了亞斯伯格這個名詞後,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才有了答案、才終於知道自己生來如此。就像大賣空的 Micheal Burry,直到他兒子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後,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甚至他的妻子也是。很希望未來的社會能對亞斯有更普遍而深入的認識,這樣亞斯人就可以更早認識自己、而社會也能更加熟悉並習慣他們的特別之處!

8. 政治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5362

在我看來,這份宣言比較不是如封面、文宣介紹所寫的關於人權、大自然,而是關於宗教與歷史的朝代更替。

印地安人們不認同殖民者的信仰。他們的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因此即使族人被迫搬遷到保留區內,總有一天會面臨消亡,他們仍會以靈魂的形式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影響著後世之人。族群的逝去只是歷史洪流的自然歷程,如同海洋的波浪,一浪接著一浪,這點於當時強盛的白人,從長遠的歷史來看也將不是例外。

不論這份宣言是真是假、是否真由那位酋長所寫,我認為都是一份很美、超越時代的經典作品。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7448

介紹 IKEA 創辦人及公司內部的故事,有創辦人的領導智慧、IKEA 對消費者心理深刻的理解,也有集團的避稅手法、對各種負面新聞的避重就輕及使用金錢粉飾太平,頗為有趣。然而,我個人感覺本書提及的許多公司成員其實對讀者不太重要,對非瑞典讀者來說較無共鳴;許多章節內的段落關聯性沒有很強,主題切換的令人摸不著頭緒。

Netflix 上的 消費市場:當心買 也有一集專門在討論 IKEA,但是該影集在我看來有些一味地批評 IKEA,本書比較有適時客觀地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思考,相形之下是理解這一充滿爭議的跨國大企業不錯的途徑。

9. 自然人文

圖片來源: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236064.html

在看完 Netflix 的奶牛陰謀後,我開始吃素,至今已經半年;而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希望自己可以維持吃素一輩子。

就我個人看來,奶牛陰謀著重在告訴觀眾吃肉隱含著什麼(環境)問題、而吃素能如何改善,並也提到吃對於健康的影響等。然而,該片比較缺乏的是:從感情著手,探討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而這便是本書個人認為做的不錯的地方

人類當然是雜食性動物,我們的祖先就是吃肉過來的,但這不代表我們有選擇了之後還要繼續吃肉下去。當我們從與動物的互動經驗中學會尊重與共存、認知到人類不需要自以為彼此之間有什麼高下之分,那就不會選擇繼續奴役、殺害他們,並食用他們的骨肉。

身為一個貓奴、一個曾被小羊駝誤將耳朵當成青草(還是奶嘴)咀嚼、一個騎過馬但還是更喜歡餵牠們一根香蕉或紅蘿蔔、一個不想再去動物園因為會為被囚禁的動物感到悲傷的人,我由衷地感謝動物們為我的生命帶來的一切美麗經驗,也深刻體悟到牠們或許智商沒有人類高,但一樣有著喜怒哀樂、一樣能感受悲情苦痛,因此我無法再以一個肉食者的身份活著。

此外,本書提到的許多畜牧業真相也是我從前所不知,或說是畜牧業有意不讓人們接觸的,諸如:為了製造出完美的小牛肉,小牛不被允許足夠的生活空間,因為空間一大,小牛運動就會產生肌肉而使肉質不再軟嫩;為了讓肉色保持白嫩,畜牧業者會盡可能避免小牛攝取到鐵質,方法包含在小牛脖子上拴上鎖鏈,搭配上夠小的空間,讓小牛無法去舔舐自己的尿液…

以上的描述或許不是多數牧場的現行狀況,但除此之外仍有一些行為是不分國界的:雞隻分為蛋雞與肉雞。公的蛋雞不能下蛋、肉質也不佳,因此在出生後沒多久就會被撲殺,不論是悶死或被機器碾碎,而這卻是不論海內外天天都在發生。

我認為,在人類演化過程裏,逐漸擺脫吃其他動物肉的行為,是人類命運的一部分,就像野蠻民族和比較開化的民族接觸後,也不再吃人肉了。 — — 梭羅

以梭羅之言作結,希冀能帶給任何食性的人一點啟示。茹素是我個人的主觀立場,若以上內容令讀者不適,歡迎找我進行更多討論!

最後必須提到,本書後半試圖論證素食比肉食對身體健康更好,這些關於營養學、生理學的知識,市面上的研究多且眾說紛紜,我個人無從判斷其正確性,但既然我不是為了健康而茹素,就也不在乎這些未有定論的爭議。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3

作為一個較不具備文學鑑賞力的人,我對於本書文學造詣的部分並無深刻印象,但對於書中描繪的台灣山海之景,上到露宿山中、與水鹿相遇的故事,下到於澎湖浮淺所見之海底生態、於船上追尋鯨豚的蹤跡,我想任何一個曾體驗過的台灣人都會非常感同身受!

除了台灣的風景這種應是許多台灣人共同回憶的部分,兩位作者也提及各自不走尋常路的經驗與體悟,包含:擔任鯨豚解說員、開辦與大自然互動的女子工作坊、從事公益活動或是組織公眾倡議等。而這些選擇,或許都是源自於兩位作者自小便親近自然或心嚮往之,因此她們的靈魂始終無法安居在都市水泥高樓之中。這些歷程在一般人如我看來,是非常耀眼、生動的,但不知道自己是否終有一天能鼓起勇氣起身仿效之。

--

--